分享

戎评|3大顽疾未除,这群膝盖软了的中国人,还在跪着挣钱

 引冬 2019-05-09

舆论这块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近日,美国好莱坞大片《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横扫中国电影市场,截止目前已经收获了39.7亿的票房。

尽管这部电影的平均票价远超其它电影,但是也依然阻挡不住为之疯狂的中国影迷。

要知道,仅仅不过才上映了十多天,《复联4》就已经打破了多项纪录:

中国影史预售票房最高的电影;

中国影史单日票房最高的电影;

中国影史最快时间破20亿的电影;

中国影史单日最高排片占比的电影;

社交网络上,众多的漫威死忠粉更是相继晒出二刷、三刷,甚至五刷、十刷的电影票,为之疯狂的程度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不可否认,《复联4》打斗精彩、想象诡谲、场面酷炫,有回忆但并不拖沓,有搞笑但毫不生硬,有感动但不乱煽情,的确是一场难得的视听盛宴。

然而,戎评不理解的是,《复联4》来势汹汹的背后,国产片为何显得如此卑微

自从这部漫威大片宣布定档4月24日之后,除了文艺片《撞死了一只羊》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有份量的国产片选择在这个档期上映。

更让人心寒的是,一些原本准备定档五一的影片,出于对《复联4》强大吸金能力的恐惧,竟纷纷选择撤档逃离。

未战先惧,亮剑精神去哪儿了?中国电影人去哪儿了?这简直就是一种耻辱!

电影工业,我们还很落后

在戎评看来,《复联4》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票房收割能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是漫威宇宙第一阶段的终结之作。

所谓的“电影宇宙”,和系列电影有本质上的区别——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衍生,是具有统一世界观的电影组合

从2008年的第一部《钢铁侠》到如今,11年的时间22部电影问世,漫威公司打造的电影宇宙在全世界收获了200多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正是由于“漫威宇宙”的巨大成功,让人见识到了在成熟强大的电影工业体系的加持下,好莱坞大片是如何在全球攻城略地的。

反观国内,似乎离构建中国自己的“电影宇宙”还十分遥远,为什么我们就拍不出电影宇宙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没有强大的电影工业体系支撑,所以造成了各个环节的疏漏和不足。

众所周知,漫威宇宙能大获成功,离不开一流的特效团队世俗价值观的输出,这套标准看起来简单,模仿起来却很难。

国内虽然有一定数量的特效团队,但是遇到真正的超级大片,他们的技术还是过不了关,片方不得不求助于美国甚至是韩国的特效团队。

而世俗价值观输出,那就起码要全世界人民都感兴趣、看得懂、喜闻乐见才行。

但是中国电影市场上充斥的都是一些武侠片、喜剧片、青春片,类型都被拍烂了。可恨的是,大部分的质量都很差,让观众不得不用脚投票去看好莱坞大片。

中国电影要想走向世界,就不能只拍一些给中国人看的题材,故步自封是普及不了大众的,哪怕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也不行。

不可否认,中国也出现了《战狼2》、《唐人街探案2》等优秀的续集电影,但是戎评(微信公众号:戎评)必须指出,这些只是系列电影,而不是电影宇宙的组成部分。

然而即便是续集电影,往往也会沦落到口碑不佳、狗尾续貂的境地,《小时代》系列、《捉妖记》系列就是典型。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因为这些续集电影往往并不在原计划内,经常因为一部影片突然大卖,所以片方还想跟风再拍一部接着捞钱。

但是这种匆忙上马的影片和前作并没有太多的故事连续性,而且有时因为演员的档期冲突而出现全员大换血的情况,可以说是徒有续集之名,而并无续集之名,越拍越差也就不难理解了。

事实上,中国盛行的“导演中心制”也是制约我们打造电影宇宙的因素之一。在这种制度下,导演这也要管、那也要管,哪还有心思和功夫去拍好一部电影呢?

而好莱坞实行的“制片人制度”,则可以保证经验丰富的制片人把控全局,让导演、编剧、道具等专业人员各司其职而不至于乱成一锅粥。

以四部《复仇者联盟》为例,前两部与后两部的导演不同,但是在制片人的主导下,电影的风格并没有很大的改变,整体上还是一脉相承的。

除此之外,国内电影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弊病就是资金的来源很分散,尤其是一些大制作,出品方更是多达十几家。

虽然这种方式能减少风险,但是投资方越多,就意味着话语权越分散——你的意见要采纳,他的意见也不能忽视,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拍出来的电影成了一锅大杂烩,观影效果极差。

不难看出,无论是从技术的运用、还是管理的方式、抑或是资金的调配,中国电影产业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务正业,中国电影的原罪

过去几年,在中国电影市场野蛮生长的时代,电影公司只要能凑合拍出一部还过得去的作品,就可以把观众骗进电影院,从而攫取不菲的票房收益。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可是一旦风口过去,飞的越高,就会摔的越惨。

随着中国观众的审美能力越来越高、口味越来越刁钻,曾经在电影圈呼风唤雨的影视企业纷纷遭遇了滑铁卢。

华谊公司公布的2018年财报显示,去年净利润为-10.93亿元,同比减少了231.97%,是其上市十年以来首次出现亏损;

光线影业去年的财报同样不理想,其净利润为-2.84亿元,同比降低161.73%,为上市以来下跌幅度最高的一次;

万达电影虽然没有出现亏损,2018年的盈利额度也达到了12.95亿元,但是却同比下滑了14.58%,这也是其上市以来首次;

为什么在中国迈向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的节骨眼上,各大影企的业绩都栽了跟头呢?

就是因为不误正业!

由于电影的制作周期长、投资金额大、收益风险高、回款速度慢,所以很多电影公司都在寻求业务模式上的突破、希望拓宽业务线。

早在5年之前,华谊董事长王中军就公开宣布要“去电影单一化”,积极发展互联网、实景娱乐、品牌授权等业务。

而光线甚至比华谊更激进,该公司先后并购了多家动漫、游戏、新媒体等公司,在实景娱乐项目上更是先后砸下了数百亿的资金。

然而行业之间是存在壁垒的,任何公司贸然进入不熟悉的领域,往往都没有好下场。

以华谊为例,去电影化在短期内确实给该公司带来了不错的回报,但是却无法保持长期的收入稳定。

2018年,华谊“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业务收入下滑至1.49亿元,同比下跌了42%。要知道,在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巨额投入面前,这样的回报率简直就是失败。

除此之外,华谊新开辟的互联网、游戏等项目也由于决策失误和行业变动等原因遭到了亏损,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进行出售。

搞笑的是,寄予厚望的副业不仅没有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而且就连作为主业的电影阵地也岌岌可危。

整个2018年,华谊除了《芳华》与《前任3》两部电影大卖之外,其余投资的电影都遭到了票房惨败;2019年已经过去了1/3,华谊甚至还没有出现一部爆款电影。

受此影响,该公司的最新股价已经跌至了5.28元,总市值也仅仅只有147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要知道,在最巅峰的时期,华谊的总市值曾突破过800亿大关。这也就是说,短短5年时间该公司损失了80%的估值!

事实上,华谊的遭遇并非是孤例——截至目前,在已经发布了2018年财报的17家上市影企中,有14家的净利润出现了下滑。

业绩不好,市场的信心当然就会被击溃,从2月份到现在,各电影公司的股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集体下跌。

这样一种困境,再一次暴露了中国电影最大的弊病——不想一门心思推出好作品,只想通过资本运作赚快钱

在市场红利挖掘殆尽的背景下,在好莱坞大片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国内电影公司还是义无反顾的走了一条邪路,并且还在蒙眼狂奔。

这些公司把国内观众当猴耍,它们不死才是天理难容!

中国电影的堕落,演员难辞其咎

国产电影越来越不好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演员演技迅速变烂,特别是对年轻演员来说,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在戎评(微信公众号:戎评)看来,2014年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道分水岭,那一年,流量明星崛起了:

一条微博动辄上千万的转发数;

一张自拍照可以卖出480万的天价;

一个代言产品可以让粉丝举债购买;

拍电影不就是为了赚钱吗?既然流量明星自带这么多的粉丝,那么请他们来拍电影,票房肯定有保障。

于是,无数有流量但是没有演技的小鲜肉被赶鸭子上架,留下了近些年不得不说的演技惨案,简直就中国电影视史的耻辱。

离流量近了,离演技就远了!

当流量明星一次又一次用拙劣的演技和花式的烂片糟践观众眼睛时,谁还会花钱跑到电院影院里找罪受呢?

观众又不是傻子,他们上过一次当、上过两次当,但是不会永远上当。

然而还是有一些脑残粉在努力维护这些小鲜肉,说他们演技不好主要是因为太年轻,多演演就好了。呵呵,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演技不好还是别在镜头前面折腾了,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吧。

演员是演员,明星是明星!既然不想提升演技,那就乖乖去当流量明星吧,综艺节目来钱快,还是去那里吧,就别在大荧幕上糟蹋观众的电影票钱了。

当然,中国电影市场这么大,只让小鲜肉背黑锅肯定不公平,那些卖人设的演员同样难辞其咎。

所谓人设,就是指“人物设定”,即突出演员某一方面的特点,从而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并以此达到圈粉的目的。

要知道,人并不容易被记住,但人设可以!

然而,人设只会带来短期的关注度,作为演员要想在电影圈中长久的生存下去,归根结底还是要凭演技说话,靠作品来证明自己。

近几年,大大小小的演员都特别热衷于“立人设”,但吊诡的是,几乎是立什么人设,就崩什么人设:

打着“优质小鲜肉”旗号的柯震东,因为吸毒被捕;

以“学霸”名头行走演艺圈的翟天临,被曝出论文抄袭;

就连贴着深情专一标签的吴秀波,也陷入了出轨的丑闻;

不难看出,“人设”这东西虚无缥缈的很,根本经不起检验!人设一旦崩塌,轻则被粉丝抛弃,重则演艺生涯全毁。

既然“人设”崩塌的危险这么高,那为何还有这么多的演员热此不疲呢?

因为收益高啊!

娱乐圈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如果演员展现出来的某项特质获得了观众的认可,那么商家自然就会对其青睐有加,承接各种代言广告就顺理成章了。

毫不夸张的说,演员打造人设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欺骗性,那些看似岁月静好、无世无争的特质背后,全都是对名利的极度渴求。

须知,“人设”就像镣铐和枷锁一样,实质上束缚了演员的发挥,时间一长,它所滋生的负面效应也就越明显。

作为一名演员,还是要凭演技和作品作为支撑,才能在电影圈中走出一条坦途。人生并没有捷径,指望着靠“人设”在电影圈扬名立万,最终只会自食苦果。

说白了,电影毕竟是一门表演的艺术,只靠卖弄颜值与打造人设,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观众的不尊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产电影堕落到如今的这步境地,全都是自己作的。

只有少玩一点虚的,多磨练一下演技,用演员的自我修养赢回观众,方能重新振兴我们的国产电影。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曾经,戎评天真的以为一部《流浪地球》终于让中国电影人站了起来;可是《复联4》引发连锁效应表明,他们还跪着!

他们跪倒在金钱与名利面前,早已摒弃了拍出一部好电影的本心,整个行业从上到下,全都是一帮蝇营狗苟的庸碌之辈。

他们最擅长拍的是“封建与权谋”、“压抑与苦闷”、“伤痕与破灭”,就知道在熟悉的一亩三分地里打转,永远不敢去拍“进取与突破”、“探索与冒险”、“崇高与理想”

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变油滑了,就连观众也感到腻歪了。

这几年,一批粉丝电影、综艺电影、PPT电影让投资方尝到了甜头,导致现在的中国电影完全成为了资本的游戏。

可笑的是,电影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毕竟有钱就是爷,就是榜样。在钱面前,什么都得靠边站:

演技?不存在的;

情节?胡拼乱凑的;

特效?五毛钱制作的;

整个电影市场都散发着一股钱多人傻的铜臭味,须知,铜臭味多了,观众就少了。

振兴一个行业无比艰难,毁灭一个行业却轻而易举。

当观众开始用脚投票时,那才是中国电影的末日!

作为一名中国人,当然不希望它完了,但戎评真正担心的是:

我爱中国电影,可中国电影爱我吗?

每篇辛苦原创,只愿得到您的认同和帮助,把我们推荐给身边朋友,让真相广为传播。谢谢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