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遍地诗经】植物笔记之八:茅针

 皓皓说吧 2020-09-25

  茅针是很有韵致野趣的。

茅针

低眉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经里说,一个安静好看的女孩子,摘了一把“彤管”送给自己喜欢的人。接受了彤管的人,爱着它的鲜明美丽。不仅是因为它的顶端,有一抹胭脂般润泽的光亮,更是因为爱屋及乌。

  这个女孩子,拿来作为信物送给别人的“彤管”,就是茅针。而茅针,其实是茅的花,只未盛开而已。

  茅针是很有韵致野趣的。年年三十和正月半,乡下的孩子们放哨火,取田里晒干的粪草引火,烧的就是茅,毕毕剥剥的响。立春过去了,茅草初生叶芽。不出二十天,你看,茅针长出来了!从茅草那初生的叶芽里,萌出了针一样的嫩管子。一个个,一根根,头上还顶着烧焦的壳儿呢!真应了那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支支经叶片包裹的“针”直直地指向天空,茅针肉正躲在里面呢!

  清明前后,乡村里萌动着春天的味道。灌溉渠边,池塘的岸边,还有堤岸上,海滩上,到处都有茅针的行踪,都是拔茅针的好地方。“茅针茅针这么白,我吃茅针你吃肉。茅针茅针这么亮,我吃茅针你喝汤。茅针茅针一把红,我吃茅针你吃虫。茅针茅针两头尖,我吃茅针你上西天!”春天的那些暮午或黄昏,孩子们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嘴里哼着这样的歌谣,聚在一起专心致志地埋着头。干什么?拔茅针!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拈住茅针,轻轻一拔,茅针就乖乖地出来啦!剥去两三层或红或青或白的叶衣,一根银亮的软针便露了出来。放进嘴里,轻轻一嚼。呀!有点清,有点雅,微微的甜,微微的凉。这是初春的滋味吗?

  大人们说,清明之前吃三次茅针就会一年不害眼。还告诉小孩子许多的规矩,比如,掉在地上的茅针千万不能拾,纵是吝啬,也得“呵嘟,呵嘟”的吹三声,否则就得聋耳。当天拔回的茅针,一定要当天吃下去,吃不下的就扔了。过夜吗?得置于屋顶露一宿才行呢!

  稍大一些,上了学。孩子们才会知道,茅针其实是一味中药。味微甜,凉血止血,清热利尿。颂曰:“处处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针,俗谓之茅针,亦可嗷,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六月采之。又有菅,亦茅类也。”

  茅针成熟后花苞时期的花穗,叫茅花。山东人称为谷荻,河南人叫茅线。秋天,那留在茅心里没有拔出的茅针同着茅叶一起老去,七九月间蓬在茅叶丛中。一朵朵小穗状的白花,在秋天的风里点着头。“蓬松如猫尾,茸茸的白,很是动人。”祖父祖母们常打了去,晒干,搓绳,做茅窝儿。比之芦花鞋轻便,暖和,耐穿。

  茅,分为两种,一种是水茅,一种是旱茅。旱茅不长在旱处,水茅也不长在水里,都长在河滩沟渠的岸边子上。皆因耐水不耐水,故有水旱之分。不耐水的,叫旱茅。旱茅有茅针。耐得水淹的,叫水茅。水茅没有茅针,比旱茅要晚十来天,叶高,花小,不好吃。没有茅针可拔的时候,小孩子也拔水茅的花。水茅开的花,长长细细,没有肚子,淡淡淡绿,真象一根缝被针,人们叫她银针。银针没有肉子,只能嚼嚼茎,一股清野的香。

  值得一说的,是水茅的叶子,茅草。形状堪同兰叶,细细的,狭长的,远比兰叶葱翠。那种绿,是充满生命的鲜绿,在一片葱翠的鲜绿中镶嵌着三道米黄。一道粗劲些,嵌在中间,那是茅草的叶茎。两道秀气些,镶在茅草边上。茅草叶子,是当之无愧的修长,而且柔软。一丛一丛的,交织在一起,长在夹岸上连成了一条线,让人分不清到底是哪丛和哪丛。总是向着同一个方向低垂着头,发着葱翠鲜绿的油光,亮亮的,如水波凝流。

  不用等到秋天,农人们就会把茅草拔出来,带回家。坐在树荫下,拿一个木榔头,把茅草支在一块青砖上捶起来。他们捶的,是茅草根。茅草根太粗了,捶好了再摊开在地上,或者晾在高处,让太阳来晒。一晒,就软了。经过锤晒之后的茅草,无论是织席子还是搓绳,都非常的牢实。茅草刺赖赖的,割手。根也结实,一般的女人拔不动。都是父亲们做这些事。拔出来的根是白色,有点象豆芽,甜甜的。

  不管那么多啦。小孩子们感兴趣的,还是吃茅针呀!祖母们说,她们小时候没有饭吃,就拔了许多茅针狠劲的捏成一团,塞在嘴里。小小的孩子就要笑一笑祖母。祖母便会骂:“呆伢子,茅针一入口就化,不捏成团,哪能充饥啊!”

  孩子们则不然。他们吃的,不是茅针,而是童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