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听这个名字,这个战术体系更像是一个阵法,也确实,它算得上是一种阵法,只不过它所包含的东西更加的多,可以说在亚历山大的手上,它成为了一把利刃,为亚历山大开疆拓土。 马其顿方阵虽然在亚历山大手上发扬光大,但这并不代表着这就是亚历山大所创造出来的,马其顿方阵的雏形是古希腊时期的底比斯方阵,底比斯方阵主要依托的是底比斯人强悍的肉搏技巧和能力,而到了腓力二世所在的时期,兵器早已经经过了无数的改良,已经不再是古希腊时期的简陋的兵器了,不需要再把重心放在肉搏之上,于是腓力二世来了一个与时俱进,把底比斯方阵改造了一下,成为了符合时代特色的马其顿方阵。 而当腓力二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也就是未来的亚历山大大帝一边继承了亲爸的皇位,一边也把马其顿方阵继承了下来,他不仅继承了爸爸的遗产,还可开心的进行了二次改造,不过这次改造挺成功的,靠着改造老本,亚历山大收获了一个强大的军团,而且这孩子有点喜欢炫耀,自己一优秀就憋不住,非要去外面炫耀炫耀,就像那种学渣一下子逆袭成了学霸,总要向外人炫耀一下自己的好成绩,亚历山大也不例外,但是他这又不是成绩册,而是军队,怎么炫耀呢?打呗,把人家土地打下来,人不就知道自己厉害了吗? 他不仅这么想,还就真的这么做了,亚历山大大帝的庞大帝国依靠着马其顿方阵建立了起来,这也就算了,这个体系后来还被罗马军团继承和改良了,罗马把这用的可是相当的好,有事没有就用它,堪称是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绝对稳,而就依靠着这像“万金油”的马其顿方阵,罗马帝国最终建立,之后,马其顿方阵还被编入了西方军事理论史册之中,为后世军事家们所研究,可谓是完成了一个战术体系一辈子最大的梦想! 作为一个战术体系,不得不说,马其顿方阵真的十分的“时髦”了,因为它具有俩意义,一个广义,一个狭义,这可不是一个战术体系随随便便就能够得到的荣誉,广义的马其顿方阵讲究的是以重装步兵组成的方阵为核心,其他的兵种根据核心协同合作,而狭义的马其顿方阵就是指核心位置的重装步兵组成的方阵,可以说,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之下,重装步兵都是整个方阵的灵魂所在。 这个方阵的规模也很大,基本上是由4个小方阵组成的,而每个小方阵又是由16个当时叫做辛塔格玛的队伍组成,一个辛塔格玛也相当于一个小方阵,而且是一个16x16的方阵,这其实也就等于是一个正常情况下的重装步兵方阵至少要动用16384的士兵才行,这是一个对于当时的人口来说很庞大的数字,而且还不算上其他的兵种,就此就可以想象出一个完整的马其顿方阵是如何的庞大了。 在马其顿方阵出现之前,古希腊处在城邦时期,这个时候的军队在作战的时候基本上采用的都是重装步兵的密集方阵,也因此,重装步兵才被认为是军队军种之中最强悍的一部分,现在来看当时的艺术作品,基本上英雄全是重装步兵的形象,至于其他军种才没有这样的待遇,而腓力二世很明显是一个关心军队内部协调发展的人,他将以前被鄙视的其他军种纳入自己的军队里,让他们也有了姓名,使得军队内部“百花齐放”,而不只是只有一个重装步兵“一枝独秀”。 确实,在现代先进的军事理论体系之下,不难发现,马其顿方阵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它的机动性太差了,上文已经说到了,马其顿方阵光一个重装步兵都有16384个人,这还不算上轻重骑兵、轻步兵和辅助兵,人数绝对不会少,而以重装步兵为核心也就把其局限在了最中心的位置,但是这样密集并且已经固定了的阵容,一旦有人来个诱敌深入打破这个队形,很容易使得这些军人自乱阵脚,很容易就能够取胜。但是这毕竟是一种理论说法,因为前锋部队的那些游骑兵会在你决定破坏整个队形的时候将你绞杀。 那同时期就真的没有办法破解马其顿方阵了吗?从同时期其他的军队还在采用单一的重装步兵战术就很明显能看出来似乎真的没有办法。 但当时没有办法,不代表没有破解办法。破解办法并不是取决于对手,而是要看这个战术之中所有人的合作是否协调。 首先,作为先锋部分,重骑兵是否能够有效率的把敌人的侧翼防御给击破;其次是重步兵方阵,这要看这个方阵的抗压能力了,因为只有他们能抵得住敌人一个劲的重装步兵的袭击,才能够为友军的的进一步的突破赢得时间,不然重装步兵完全碾压,其他身体素质远不如重装步兵的军种很容易被剿灭。 最后是轻步、骑兵是否能够把来自敌方侧翼的攻击给顶住,保证整个队伍的侧翼是安全的,而这三个要素是不能够少的,就算是只有一点做不好,都很容易导致整个队伍全军覆没,所以说团队之间的协调真的十分重要。 不过破解方式虽有,不过在当时的其他国家的队伍真的是没有办法破解的,毕竟其他国家远没有这样的多军种协同意识,没有那么重的后勤意识,更没有组合协同意识,更多的是一盘散沙,又如何和马其顿方阵争呢?如果只论当时,能打败马其顿方阵的也就只有马其顿方阵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