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一面镜子 《约客》一诗,短短28个字,语言浅显易懂,无一生僻词句,即使不读注释,初中生也能轻而易举地串讲诗意,可是令学生纠结的是:“诗人的心情到底怎样?”不妨先看两道很有份量的试题: 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有一道关于《约客》的诗歌赏析,标准答案认为C项不合适,而C项是:“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高考试题分析(2001年版)》如此解释:“C项中,‘闲敲棋子’确是一个细节的描写,但我们仔细体味一下,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十分焦躁。由此可知,C项的赏析是不恰当的。” 2007年温州中考语文试卷中,也有一道关于《约客》的阅读体验题:“阅读一篇优秀之作,如同与一个高贵的灵魂对话,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作者的情感,更是他的心灵寄托和生命渴望:……在赵师秀约客不来闲敲棋子的声声韵律中感受到他_____的心情……”参考答案给出的是“闲适悠闲”,认为“闲”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体现了诗人特有的审美角度。诗人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心灵于一刹那间寻到了独得之乐。 诗人的心情到底怎样?“焦躁的!”“悠闲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间,我悟了:“悠闲”“焦急”,为何定要分出个子丑酉卯?跌宕的意象,摇曳的情味,不正是诗歌最迷人处?景语朦胧,情语迷离,不正是诗歌最美丽时?有时,诗歌不就是一面镜子吗?寂寞的人照出了寂寞的自己;悠闲的人照出了悠闲的自己。变化的不是诗歌,不是镜子,而是读诗的人,照镜子的人。所以,我们读的不是诗歌,而是自己。 因此,教学本诗应引导学生品味诗语的朦胧迷离,体悟诗歌摇曳的情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