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眉山(5):道教石刻

 轻风无意 2019-05-10

□ 古 伯 良

    道教原来尊崇无形的“道”,所以没有石刻造像之事。后来在佛教的影响下,道教也开始镌刻造像。随着道教的不断兴盛,唐代眉山境内的道教石刻和摩崖造像也逐渐多了起来。这些石刻造像不仅数量多,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唐代眉山的道教造像,其主像或为天尊,或为老君,或天尊、老君并列,或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清”为主像。
    北平观有唐代风格道教摩崖造像14龛67尊,这些造像集中在原北平治治所附近,分布在长300米、宽30米、距地表高1—2米的岩壁上。1—14号龛,均塑有太上老君像,可见唐时老君在道教中地位之高。这些造像形象各异,繁简并存,是单纯的道教摩崖造像,很有研究价值。
    丹棱县龙鹄山唐代摩崖造像共有57龛,造像551尊,除7龛为佛教造像或佛道合龛像外,其余50龛均为道教造像。据《松柏之铭碑》载,这些造像的年代,应为天宝九载(750)前后。从现存较为完好的10多龛造像来看,此处造像多以天尊、老君为主,虽然内容较为单一,但其天尊、老君崇拜恰好体现了唐时道教的特色。
唐朝眉山(5):道教石刻
    龙鹄山道教摩崖造像中最精美的,当数第22号龛。这是一个双叠室龛,高106厘米,宽95厘米,深69厘米。主像为天尊,趺坐在束腰的蹄形莲台之上,双手于腹前施定印。上身内着短衫,复着交领衫,外罩黄帔,项后有莲瓣形头光,主像左右,各有一胁侍和一女真人;主像头部两侧壁上,各刻有四人造像;内龛龛门口,各有二力士。
龙鹄山造像中,没有一处是官员出资开凿的,说明天尊、老君崇拜此时已深入蜀地民间百姓。
唐朝眉山(5):道教石刻
    丹棱郑山摩崖造像中,也有两龛唐代道教造像,2号龛为一真人,61号龛主像则为天尊。仁寿县文宫镇两岔河摩崖造像中,也有道教造像两龛,第12、17龛主奉分别为老君、上清,另有真人像10尊,大都为深浮雕,大小不一。
    位于仁寿县高家镇鹰头村(现称英头村)六组的牛角寨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牛角寨的101龛造像中,有6龛是道教造像,计有124尊。
唐朝眉山(5):道教石刻
    这6龛道教造像主要位于距大佛阁约1公里的坛神岩。其中,第47、64龛为并列真人群像龛,第47龛并列27真仙,第64龛并列35真仙,造像均分为前后两排,既有男真人,也有女真人;第53号龛是三清龛,又称多宝龛;第69号龛是唐造“三教龛”,中为老子,左为孔子,右为释迦。
唐朝眉山(5):道教石刻
    牛角寨的道教造像虽不如佛教造像宏大,在形式上亦多有摹仿佛教造像,如莲台、须弥座、背光、乐伎等,但造像比例匀称,刀法简练,人物圆润丰满,神情肃穆,也具有较高的石刻艺术价值。
    在唐代眉山的道教摩崖造像中,有两通石刻碑文,尤其具有重要的价值。
    龙鹄山摩崖造像第24号龛,是《龙鹤山成炼师植松柏碑》,亦称“松柏之铭”碑。这通唐代道教的隶书石刻碑,建于唐天宝九年(750),高220厘米,宽154厘米,现今保存完好。这通碑刻,不仅具有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也为研究唐代道教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因此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图是博友南山种豆翁先生拍摄的《松柏之铭》碑拓片。
唐朝眉山(5):道教石刻
    唐中期,不惟楷书、草书、行书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篆、隶书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随着大唐帝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好古之风又有所抬头,唐玄宗有感于隶字不传,诏作《字统》四十卷,专明隶书,于是盛唐隶书风靡一时。有些不见于书史的隶书家,也留下了珍贵的字迹,书写《松柏之铭》碑的丹棱女书法家杨玲就是其中之一。
    碑刻碑额的“松柏之铭”四字,为小篆;碑文589字,为隶书,字大3.5×5.5厘米,既具有曹全碑的清秀舒展,又有唐楷的端庄严整,堪称唐隶上品。
    碑文开篇说:“昔丁令威之成道也,顿別千年;王子晋之升仙焉,俄期十日。”丁令威,传说是汉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据说,丁令威的故事原只见于明朝洪自成所撰的《逍遥墟经》,而这通刻于唐天宝年间的碑文却提到了丁令威,这就说明至迟在盛唐之时,有关丁令威的神话传说就已在民间流传了。
    在牛角寨坛神岩第53号龛窟的右壁上,刊刻有一通《南竺观记》碑文,这通刻于“大唐天宝八载(749)”的碑文,记载有迄今为止唯一保存在石窟寺中的道藏经目,堪称“海内孤本”。
    道教自东汉建立后,历代都有道经陆续撰出,唐代更是道教经书编纂史上的重要时期。虽然自刘宋陆修静起开始整理道经编目,到唐朝开元、天宝时期,已有了好几部道典目录,但由于卷帙浩繁、年代久远,因此唐以后,有关道经的分类、篇目、卷数,有的变得虚虚实实,难以考辨,有的经目在现存的《正统道藏》中虽有记载,但具体内容却都已阙佚。下图是《南竺观记》。
唐朝眉山(5):道教石刻
    而《南竺观记》,不仅记载了唐代道经的分类,还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道经的总卷数与各种分类的具体卷数,为我们了解唐代道教经典的真实编纂和传承情况提供了详实有力的证据。《南竺观记》记载的道藏经目、卷数如下:
    “三十六部经藏目,洞真十二部,洞玄十二部,洞神十二部。一夫之下三洞宝经合有三十六万七千卷。二十四万四千卷在四方、十二万三千卷在中国。上清一百卷。灵宝四十卷。三皇十四卷。太清三十六卷。太平一百七十卷。太玄二百七十卷。正乙二百卷。符图七十卷。升玄、本际、神咒、圣纪、化胡、真诰、南华、登真、秘要(?)等,一千余卷,合二千一百三十卷。见而在世。三府四典,八索九丘,五经六籍,并出其中。余十二万八百七千卷在诸天之上,山洞之中,未行于世。”
    学者们对《南竺观记》进行研究后认为,《南竺观记》碑文,不仅对道经的分类非常有讲究和特点,其记载的道经经目、卷数,也应是六朝以降至唐中期一个比较真实的数字,具有重要的宗教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双重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龙腾《北平山治北平观考察记》,《成都文物》2006年第2期
2.万玉忠《丹棱县龙鹄山唐代道教摩崖造像》,《四川文物》1990年01期 
3.《仁寿县志》
4.曾德仁《四川省丹棱县龙鹄山道教摩崖造像》,《敦煌研究》2011年第1期
5.胡文和《仁寿县坛神岩第53号“三宝”窟右壁“南竺观记”中道藏经目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