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摄影器材的口碑启示 小米的营销是口碑营销,我是一名设计师,不是什么营销科班,但多年玩相机的体验给了我很多市场营销的启发。 我是个摄影爱好者。更准确地说,是个败家“烧”器材的。 烧器材最大的罪状就是“败家穷三代”,但我经常安慰自己就是这事可以修身养性,我常对准备“拉下水”的小伙伴说,兴趣是你的心理导师。所以,有台自己爱玩的相机是必需的。 第一台相机是20年前,大概1991年左右,理光XR8的胶片机。推荐我买的是初中同班的一个哥们儿子谦,他是当时我们学校的摄影协会会长。 第二台是2000年刚开始工作,尼康F80,也称穷人的F100,配了个腾龙28-105的副厂头。这是我高中同学的弟弟推荐的,哥哥叫泽文,弟弟叫敬文。敬文是美院的摄影专业,毕业后做了一家知名报社的摄影记者。 第三台是2004年刚到北京,佳能S70,是个卡片机。自己泡论坛买的,那时候数码单反还贵得很,S70打动我的是3000这个价位的DC可以玩玩手动。 第四台是2006年的佳能5D,这是那时发烧友中经典的平民数码全画幅。那时候整天泡论坛,机身到底是尼康还是佳能,镜头群到底是大三元还是小三元,上不上人像定焦?泡了近三个月论坛才最终出手。 再后来,玩的相机就越来越多,什么全幅旁轴微单,徕卡M8、适马DP1、索尼的NEX7;镜头群也扩张到铺满一张大桌子。现在,手头最常用的有三件,富士XPro1、佳能5DIII和徕卡S。 提到相机的话题,曾有一位记者朋友跟我聊起摄影话题,自然就说起了器材。后来她问我,发烧友圈子不算特别大,小米“为发烧而生”,那么用户越来越多之后,怎么做更大众的市场? 这真是个“神问题”。 真正的发烧友关注什么?一言蔽之:新奇特、高精尖。产品在某一方面做到极致,就自然能得到发烧友追捧。 比如徕卡,早些时候不少人会说它理念跟不上时代,但是它的成像品质和独特的风格就能让它站在影像工业品牌之巅;又比如适马DP系列,吐槽它的人一大堆,对焦慢这个缺点也的确突出,但是它有三层CCD独特技术保证画质,有接近APS-C单反水平的大尺寸传感器,作为一个小巧型数码相机仍值得赞赏。 这就是小米手机从诞生起就一直追求高性能的原因。只要性能突出,个性鲜明,就一定会有人爱。 最初爱你、赞赏你的,就是核心种子用户。这些发烧友是人群中的意见领袖,而在消费电子行业中,意见领袖的评价对普通用户的购买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