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徐悲鸿

 孟溪ProbeT连山 2019-05-10

包括《十二生肖》和中国近代油画的扛鼎之作《愚公移山》等百件作品正在长展出,再现徐悲鸿的南洋岁月,引发人们关注和热捧

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徐悲鸿

  •   双奔马 18.8cm×24.8cm 册页纸 1939 年   双奔马 18.8cm×24.8cm 册页纸 1939 年
  •   愚公移山(局部)  46cm×107.5cm  布面油画  1940年   愚公移山(局部) 46cm×107.5cm  布面油画 1940年
  •   柳枝麻雀 25.8cm×16.8cm  宣纸 年份不详   柳枝麻雀 25.8cm×16.8cm  宣纸 年份不详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兆红

  4月27日,由徐骥和黄啸联合策展的“春风得意——徐悲鸿在南洋(1939—1942)百幅原作展”在美仑美术馆展出,精选徐悲鸿南洋时期创作的113件作品展出,包括《十二生肖》和中国近代油画的扛鼎之作《愚公移山》,这也是如此之多的徐悲鸿南洋时期艺术作品在国内的首次亮相,展览将持续至6月15日。

  这批作品题材丰富,花鸟、走兽、人物、书法兼具,这些作品尺幅均不大,最小的堪比一枚硬币,是徐悲鸿“致广大、尽精微”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发现自枯井的一批油画杰作

  展览入口处是一幅徐悲鸿的南洋路径图,以此为线索,展览分为启程南洋、江夏往事、叹愚趣园、印度征途、枯井之殇等五大部分,再现了徐悲鸿的南洋岁月。

  南洋被视为徐悲鸿的福地。早在1925年,若非在新加坡得到资助,他在法国的学业将难以继续。此次再到南洋,他在多地举办画展,所筹款项用于抗战。他的画展取得了空前成功:它成为新加坡史上规模最大、作品数量最多、水准最高的展览,各界名流与美术界人士对徐悲鸿给予极大尊敬,许多爱国华侨从报纸上获悉徐悲鸿为国筹赈的消息,纷纷赶到展览馆争相购画,并请徐悲鸿签名留念。

  在南洋的3年中,徐悲鸿将自己的艺术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结合在一起,把绘画艺术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极致,同时完成了油画《放下你的鞭子》《珍妮小姐画像》《陆运涛夫人像》、彩墨《愚公移山》、国画《奔马》等代表性作品。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直逼新加坡。徐悲鸿搭乘最后一班离新的轮船,取道缅甸回国。临行前,他与友人共同将一批书画和书籍放在橡木桶中,埋入枯井,待战事结束再取出。可后来当徐悲鸿派人前去取画时,回复却是,所有画作均已被毁或下落不明。从此,徐悲鸿与新加坡断了联系,直至去世。

  或许是天意使然,近年来徐悲鸿在新加坡遗失的油画杰作的小部分突然“浮出水面”,如《愚公移山》《放下你的鞭子》《奴隶与狮》等精品代表,张张刷新了中国油画拍卖的纪录,引起世界艺术市场瞩目。此次展览的作品,就有来自于枯井的作品。

  “小画展”呈现不一样的徐悲鸿

  徐悲鸿在南洋的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国人并不知晓,就连徐悲鸿的孙子徐骥也是很晚才知道这段历史的详情。

  徐骥对爷爷的印象最早来源是奶奶廖静文写的《徐悲鸿的一生》:“一共325页的书,爷爷在新加坡的经历被四五页描述轻轻带过。”徐骥说,他之前并不知道爷爷在南洋时期所创作的画的存在。

  2017年12月,徐骥去新加坡寻觅徐悲鸿当年留下的足迹,偶然的机会,让他寻到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徐悲鸿创作的百余幅其倡导的“尽精微”的代表精品。作为徐悲鸿纪念馆典藏部主任,徐骥的这次寻访,让他震惊。在徐悲鸿纪念馆中,存放有1200多幅徐悲鸿的作品,其中三分之二是素描作品,余下的国画作品仅有300多幅,而徐悲鸿在南洋时期创作的国画作品就超过了1000幅,分量之重可想而知。

  新加坡藏真阁是徐悲鸿作品的藏家之一,陈晶晶负责管理这批藏品近20年,这些源自她父亲几十年的收藏,共收藏了徐悲鸿的作品几百件。在去年中央美院举办的徐悲鸿大展中,陈晶晶挑选了几张小品展出,作为大作品的一个补充。大展现场,湖南美术出版社社长黄啸第一次见到这批小品。看过了很多徐悲鸿的大画之后,看到这些小画,黄啸感觉非常好。当时他就想,可以举办一次小画展,让人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徐悲鸿。

  “致广大、尽精微”艺术思想的集中反映

  “南洋时期”可能也是徐悲鸿整个艺术人生中最为惬意的一段时间,一方面远离了国内的战乱,另一方面也暂得逃避感情纠纷。“南洋小画”得源于此,看上去像是“戏写”“漫写”“遣兴”,却有一种脱去宏大主题和巨幅作品的轻松和有趣,更为鲜活地体现出徐悲鸿的个人性情,以及他在南洋的创作心境。

  徐悲鸿的正规创作,如特大画、常大画、素描、油画等,不少人见得很多,但这批极小的画——且是为创作试画的小画,或随意点染的小画,以及小幅书法,我们很少见到。

  徐悲鸿的小幅作品题材各不相同,花果、动物、书法兼具,更有一些作品的形式、材料颇为少见。“南洋小画”既是小品创作,也是徐悲鸿整个艺术创作阶段的重要环节,他以小画的方式反复推敲,为大画的创作做足准备。同时,这些小画,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都说小画难作,难的不只是无法尽情施展,更是要在方寸之间既照顾到形的精准,又考虑到笔墨挥洒的妥帖,做到小而不失其壮,绝非易事。这些作品是徐悲鸿“致广大、尽精微”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始知真放在精微”源于苏东坡,本是盛赞唐代画家吴道子天然逸放却缜密细腻的画风,用来形容徐悲鸿的小幅作品非常合适。记者注意到,最小的作品比一枚硬币还小,却栩栩如生、神形具备。

  这批画丰富了大家对徐悲鸿的认识,也为其作品的真伪鉴定提供了佐证。对于喜爱徐悲鸿艺术的人以及研究徐悲鸿在南洋的学者,这次展览,无疑是一种福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