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老店是如何炼成的”之创始团队(32)李密打反击战,有两个前提:一是时机要恰到好处,就是王世充渡河之时;二是剩下这万把人团结一致、敢拼。可结果呢?一条也没做到。 先说时机:李密本以治军严明著称,但关键时刻、关键环节却掉了链子。派出的侦察兵犯迷糊,不知是没发现呢、还是没及时上报,反正等李密知道时敌军已渡过洛水。这样,打的时机就错过了。 再看团结:第一个不团结的,就是主力骑兵统领单雄信。 单雄信此人,一贯是墙头草、随风倒,按史书讲叫‘轻于去就’。当初也有人劝李密:这样的人留之何用,除掉算了。李密一方面是爱才,另一方面和不杀邴元真一样,自以为魅力指数高、粉丝多,这些人不会不听招呼,所以就没下手。 但到了关键时候,这些不靠谱的人就成了祸害。王世充大军到了跟前,‘单雄信等勒兵自据,密度不能支,帅麾下轻骑奔虎牢。’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就是元代史家胡三省对李密处理这些事情的评论。乱世之中、强手对决,怎容许有如此差错?李密之败,首败于用人。 不过此时,李密还没有承认他的失败。逃到虎牢,他召集了偃师战败后的第一次形势分析会。 李密的第一方案是去黎阳投奔徐世勣。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便遭到反对。有人说:“杀翟让的时候,徐世勣差点就没命了。现在脖子上伤还没好,咱们兵败投奔,能有好果子吃吗?” 这时候能跟着李密的,都是铁杆心腹。此人说不去,其他人没反对,等于全票否决,李密也没有再坚持。于是,这个方案就黄了。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李密周围有个小圈子,而徐世勣,是大家眼里的圈外人。 事后看,徐世勣有勇有谋、重情义,属于能力很强、要求不多的极品下属。他又是瓦岗旧将。这样的人,无论如何是要重用的。前面说李密集团缺个二把手,其实徐世勣正是最合适人选。 李密身边,另有一个重要人物王伯当。偃师之战他负责留守金镛。李密败后,王伯当掂量掂量,感觉自己和王世充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赶紧撤到黄河对岸的河阳。就是当初王世充全军覆没,把自己关进牢里、等着领导处分的那个地方。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王世充的狡猾:要认罪应该回洛阳啊,连黄河都不过算什么投案自首呢?估计真要问罪他就转身投李密了。 李密一行改道西行至河阳,与王伯当会合。在河阳,召开了第二次形势分析会。 会上,李密拿出了他的第二方案:‘密欲南阻河,北守太行,东连黎阳,以图进取。’ 这个方案再次遭到一致反对。这回不再是有人说了,而是诸将皆曰:‘今兵新失利,众心危惧,若更停留,恐叛亡不日而尽。又人情不愿,难以成功。’ 见此情景,李密万念俱灰:“我称魏公,靠的是众人拥戴。现众心散失,还有什么出路!”言毕拨剑自刎。王伯当一贯反应快,立即抱住李密,号啕大哭。 我们现在利用下读史者的优越性,将画面定格,评一评当下的情景。 先看王伯当。可以说忠则有余、谋则不足;或说‘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此危难之际,悲情无益。需要的,是智慧和意志。李密提出‘东连黎阳,以图进取’,还是对徐世勣抱有期望。王伯当如果眼光够,就该了解以徐的能力和为人,完全担得起这份期望。瓦岗寨就在黎阳近旁的滑县,那一带可以说是革命老区,有地利之便。再加上黎阳粮仓,卷土重来并不是空谈。可是,在这个李密最需要支持的时刻,王伯当没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再回想当初杀翟让后,李密派王伯当参与对翟让旧部的领导。等于叫他去‘挖墙脚’、‘掺沙子’。从结果看,任务完成得并不好。单雄信照样带着部队叛变、徐世勣照样还是圈外人。 再看李密。应该说,李密的‘逆商’还是差了一点。逆境面前,别人可以退缩,唯有老板必须坚持到底。为什么唐僧可以当领导?因为只有他,粉身碎骨也要前往西天。李密起家,遭受无数挫折和磨难,都挺了过来。但偃师之败不一样。这不是一般成功路上的失败,而是功败垂成之‘败’。那么多人在他面前倒下:杨玄感、张须陁、宇文化及,还有翟让;千万个生命消逝于洛水两岸。就在击溃王世充、洛阳已唾手可得之际,竟一败涂地。这种挫折,恐怕只有钢铁之心方能承受。所谓‘逆商’,最终考验的,大概就是这种从巅峰的跌落吧。不过欲成就大业,本不能用一般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李密说:“孤道穷矣!”他忘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帝王、尤其创业之帝,都是孤独的行者。他们总是走在无人之处、途穷之地,所谓‘诸将’,不过跟随者罢了。 李密的第二个致命错误,在于用人。李密说:“孤所恃者众也。”其实光人多没有用。王世充不是照样用两万残兵打败他三十万大军吗?有用的是团队,只有团队才是统帅坚实的依靠。 所谓团队,也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不过就是配合默契、任何时候都能承担起自己那份责任的骨干队伍。李密手下不是没人,他的错误,在于没有把这些人很好地组合起来。 仍以徐世勣、王伯当为例。假如打败宇文化及后,留王伯当镇守黎阳,而调徐世勣到帅府统领马军。首先,洛口城下可以一战吧。即便败退,去黎阳投王伯当,众将也不会有任何疑问。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本是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极端情况下甚至是唯一的工作。刘邦就是典型例子:大主意都是底下人拿,他的事,就是用好人才。可偏偏在这个最重要的事情上,李密犯下无可挽回的错误。 百万之师如山崩塌,大好形势一朝瓦解。从此,李密如天事业化作灰烬、随洛水东流而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