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岭南文脉——王贵忱捐赠南越陶瓦展

 攒菁堂 2019-05-10



王贵忱1949年随军南下,寓居岭南整整七十年。在广东,王贵忱最早接触的书是屈大均《广东新语》,他勤于问学,请益诸师,受容庚、商承祚、卢子枢、黄文宽等岭南学者影响,注重地方文化研究,热心地方文献保护整理。曾主持或参与整理出版《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屈大均全集》《廖燕全集》《张荫桓戊戌日记手稿》《广州大典》等岭南重要文献。

王贵忱信奉“言必有本,无征不信”,重视岭南故物搜集。南越陶瓦和文献,是岭南极为重要的文物。1907年,潘六如广州东山发现文字残瓦,考证为南越王宫用瓦,此岭南首次发见南越国文物,使《史记》《汉书》南越国之说得实物佐证。潘六如并将研究成果整理为《潘六如南越瓦文稿》。日本侵华,广州沦陷,绝大部分的南越陶瓦和研究资料散失贻尽。为了保护岭南文化遗产,将分散的南越陶瓦实物和文献集中起来,王贵忱得到黄文宽、卢子枢、温原等友人支持,从他们手上陆续得到南越残瓦和文献资料。如果没有这些实物和文献,就无法知道发现南越陶瓦的时间、地点,以及岭南前辈学者的努力。1990年,王贵忱将保存的363片南越国残瓦捐献给广东省博物馆。2013年,王贵忱请林雅杰、陈伟武、亚兴将南越陶瓦和文献资料辑为《南越匋文录》发行出版。2017年,王贵忱祖孙三代选取171品残瓦,费时一年多,编拓成《南越国陶瓦墨影》,王贵忱在书中题跋:“岭南文脉,渊源有自。不佞辽东策马南来,忽忽近七十春秋。叹岭南文化博大精深,爱之,学之,传之,今亦粤人矣”。王贵忱以传承岭南文化的行动来回馈岭南对他的培育。

5月10日上午十点,嶺南文脉王贵忱捐赠南越陶瓦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

          参加开幕嘉宾         

当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建华先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王骏先生,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曾颖如女士,中山大学原副校长胡守为先生,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洪楚平先生,广东省政协原副秘书长林雅杰先生,香港招商局集团原副总裁罗林竹先生,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桂光先生,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颜奕端先生,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巡视员曹其文先生,广东电视台原副台长蔡照波先生,原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黄淼章先生,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马明达先生 ,省立中山图书馆原馆长李昭淳先生,广东省社科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李庆新先生,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所长陈伟武先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吴凌云 ,南越王宫博物馆馆长全洪先生,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先生,广东方志馆原馆长林子雄先生 ,原广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家聪先生,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陆键东先生,佛山市祖庙博物馆馆长凌建先生,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馆长叶蔚标先生,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馆长吴振宇先生,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先生,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阮华端,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肖海明来到了现场参加开幕仪式。

主办方代表、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阮华端先生致辞

捐赠方代表王大文先生致辞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建华先生与王贵忱老先生


1990年王贵忱先生

将363件南越陶瓦无偿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

今102件

由广东省博物馆

南越王宫博物馆

可居文房工作室

首次联合展出

          展厅的一角          

“王氏一门三代藏拓鉴赏南越残瓦之记”石章

现代 王浩之 篆刻

具体详情未完,待续......

           南越国陶文的历史价值          

整理和研究这些陶文资料,对进一步探讨南越国的历史,尤其是工官制度、姓名制度、度量衡制度、建筑制度及地理沿革等方面,均是难得的珍贵资料。

秦末汉初,赵佗建立南越国,将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先进文化和社会模式引入岭南,实现了岭南社会跨越式发展,使岭南进入了文明社会。我们所见陶瓦,是这个历史进程的见证物。从这些实物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文化发展程度,再现岭南地区汉越交融后的的辉煌历史。

番禺屈大均曰:广东之文始尉佗,广州为赵佗南越国古都,东山出土南越故宫陶文,依“物勒工名”之秦制,背拍印篆隶文字,得窥二千二百年前,广州仙人书迹一豹。岭南文脉,渊源有自。

——王贵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