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苗族的这个习俗比泼水节还劲爆,网友:好想去试试

 秦岭之尖 2019-05-10

黔东南有一个很重要的舞蹈-苗族水鼓舞。2005年,大稿午苗族水鼓节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果然,来到剑河的第一个晚上就让我看见了《剑河水鼓舞》,当然这次是在舞台,舞台上艺术化的苗族水鼓舞。难得的是表演主角还是剑河水鼓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1岁高龄的吴定理老人。

苗族的这个习俗比泼水节还劲爆,网友:好想去试试

7月20日晚,2015仰阿莎文化节开幕晚会上的舞蹈-水鼓舞。该节目曾在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文组决赛中获得金奖。

苗族的这个习俗比泼水节还劲爆,网友:好想去试试

第二天上午在万人街头风情巡游的队伍中我再次看见了水鼓舞的非遗传承人。吴定理是苗族水鼓舞发源地—剑河县大稿午村里有名的水鼓舞传承人,村里举行水鼓舞节时他是主祭师。

牵着老人手的应该是鄢永国小朋友,从8岁就开始学跳水鼓舞。

苗族的这个习俗比泼水节还劲爆,网友:好想去试试

7月21日,此次仰阿莎文化节的重头戏-万人同跳水鼓舞。在人群中我再次看到了吴定理老人。

接着,我们赶到革东村看到了一场原生态的苗族水鼓舞:

200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专家、学者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苗族的这个习俗比泼水节还劲爆,网友:好想去试试

苗族的这个习俗比泼水节还劲爆,网友:好想去试试

《苗族史诗》认为,雷公在天上掌管“雨事”,所以水鼓舞祭祀时,主祭要高呼:“下雨来,雷公!”

苗族的这个习俗比泼水节还劲爆,网友:好想去试试

苗族的这个习俗比泼水节还劲爆,网友:好想去试试

苗族“水鼓舞”最为独特的是在水中跳舞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已有600余年。当地苗族群众以此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舞者打扮夸张(男子身穿女人衣裙,头戴斗笠,倒背蓑衣,脚穿草鞋;女子与小孩则身着节日苗族盛装,穿金戴银,),舞姿古朴奔放,动作大胆狂野,场面壮观,舞蹈结束还有水田泥巴大战,看起来实在有些疯狂。

调皮的苗族妇女在受到攻击的同时还不忘记抓起泥巴朝围观的群众扔去,造成一阵阵恐慌,我的镜头衣服全洒上了泥点。

苗族的这个习俗比泼水节还劲爆,网友:好想去试试

我们看见的这次水鼓舞是为了配合仰阿莎文化节而举行的了。

其实正式的水鼓舞节分两个阶段:每年阴历六月第一个卯日之后的第一个丑日举行“起鼓”仪式,即如开幕式。人们抬着酒、肉、鸭、香纸等结队到河边,祭祀完毕后,男人们身着女人衣裙,倒披蓑衣、脚踩草靴或赤足在河中一边踩鼓,一边喝酒吃肉,一边拊水掷泥嬉戏。女子们在河岸高唱飞歌助兴。第二个丑日,全村的男女老少在寨边坝子里踩鼓,相邻数十个村寨的群众都来参加。活动持续三天,其间姑妈还须挑着鸭子和酒等礼品回舅家来祝贺。我们看见的这个原生态水鼓舞其实也不原生态了,有为表演而表演的性质了。想观摩原生态民俗还是等阴历六月份的正式水鼓节来革东村来吧。

水鼓舞结束后:

苗族的这个习俗比泼水节还劲爆,网友:好想去试试

【资料】水鼓节起鼓当天,苗族村民们便早早地叫醒自家孩子,赶去集市上买来香纸酒肉等祭品。吃过早饭,全寨人穿戴一新。男子身穿女人衣裙(不知有啥讲究?),头戴斗笠,倒背蓑衣,脚穿草鞋;女子与小孩则身着节日苗族盛装,穿金戴银,早早地来到起鼓地点等候。而众多年轻男子则会敲着一面木鼓,抬着一只公鸭、箩筐、酒坛等物件从“甘栋榔”(苗语,寨中一地名)出发,挨家挨户讨祭品,当地称“走寨”。然后,把征集而来的祭品抬到起鼓的地方,由寨中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起鼓”仪式。

起鼓仪式庄重而颇显神秘。只见参加祭奠的男女老幼皆双手撑地,伏在水地泥里,任衣服泥垢浸湿也毫不介意。长者右手执刀,左手拿鸭,一边口中吟诵祭词,一边把鸭子杀死,把鸭血洒向四周,把鸭子抛向空中。其他众人皆在四周焚香烧纸,酌酒敬主,口中祈福,以祭先人。

苗族的这个习俗比泼水节还劲爆,网友:好想去试试

关于“水鼓舞”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年春天,夜郎大旱,水井枯干,溪河断流,田土龟裂,饿殍遍野。眼看在这方土地上将无法继续生存不下去,一位苗名叫告翌仲的老人为寻水源,来到了如今水鼓舞起鼓的地方掘井取水,却不慎被身后倒塌的泥土掩埋而亡。当日晚上,老人托梦与其儿孙,说这是个好地方,就让他在此长眠吧!翌日,子女们便携带香纸来到此地祭奠老人。说也奇怪,顿时乌云密布,雷声齐鸣,随后普降甘露,解了苗族人民们的燃眉之急。

从此,每逢遇到久旱未雨,当地苗族同胞们便邀约来到今天起鼓的地方,进香烧纸,天必显灵。于是相沿至今,演变成俗。

苗族的这个习俗比泼水节还劲爆,网友:好想去试试

由于当天是表演,雨当然还是没求来: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有资源、有历史的地方纷纷在为利益开发旅游,真正的原生态也不久矣,我们能在不是水鼓节的时候见到原来难得一见的水鼓舞也是拜旅游所赐了。人类从起源就希望过上衣食富足的好日子,生活在物资充沛的大城市的我们总不能希望看到原生态就希望山村延续旧生活老传统,就叹息古旧的黔东南日益商业化。所有的我们都是从匍匐中经过上忆年逐渐站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