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秀岭 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普外科医生 不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曾辗转多地求医无果 是冯秀岭给了他们希望 他需要穿上手术衣 和不透气的防护衣 再戴上面屏头盔手套脚套 冯秀岭总跟病人说自己不怕 但其实他不止一次 被手术刀割破手指 他说 病人能康复 就是值得的
2002年,冯秀岭接治了第一台艾滋病患者的手术,那是一位50多岁的女性,直肠癌晚期,面对当时各种防护设备的不完善,他迎难而上为她做了乙状结肠造瘘手术,解除了梗阻和病痛。 自此,冯秀岭便开始给艾滋病患者做手术。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且可能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 血液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那么在艾滋病感染患者的手术过程中就有可能因为针刺等原因发生职业暴露。 面对术中风险,冯秀岭沉稳从容:“如果我们不做,谁来做?总有人要站在第一线。” 为艾滋病患者做手术,心里会犯怵吗? 冯秀岭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特殊感染患者的医生,看到病人痛苦难忍而不作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治病救人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现在,他接手的病人危险系数越来越大,一刻都不能放松。他曾4次在手术中被扎了手,出现暴露。幸运的是,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 经过这几年的技术发展和经验积累,如今的手术形成了一套更加规范的职业防护操作流程,安全性大大提高。 为艾滋病患者做手术时,他们会戴着面屏和大大的头盔,就像宇航员一样,内部安置着小风扇,外面套上一次性面罩,身上还需要套上一层手术衣。里面的手术衣是消过毒的布制分体,外面的这层是不透气、一次性的。 这一切准备,是为了避免给患者做手术时,溅出的血液接触医生面部皮肤和器官。戴上'太空帽',穿着两层手术衣,冯秀岭开启了属于他的'江湖'。
随着手术越来越成功,慕名而来的外省患者也随之增多,普外科所接收的艾滋病人数目不断增长,约占所有患者的二分之一。 冯秀岭说,有些地区的传染病医院尚未开设完善完备的外科,因而一些外省的患者或经当地医生介绍,或通过网络了解到医院,不远千里来做手术。 每一台手术,除了外科医生外,还包括有麻醉医生、护士等整个团队紧密合作。很多手术室的医护人员都是从早到晚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不能按时吃饭,也不敢多喝水,因为中途无法下台上厕所。 面对不断增多的长时间、高强度的手术,冯秀岭认为,自己既然做了医生,又选择了感染外科这个岗位,那么对于艾滋病患者不存在任何歧视心理。“病人把整个人交给你,你就要全心全意地对病人负责。” 面对医患问题,冯秀岭也有他自己的两个原则:首先是要换位思考,理解病人;其次要加强沟通,倾听病人的疾苦,好好跟病人家属深入接触。“时刻站在患者和家属的角度来考虑,医患之间才会和谐温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