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聊亲子教育(3)之人生修养篇

 01一线 2019-05-11


闲聊亲子教育(3)之人生修养篇

文|01一线

一年有四季,《黄帝内经》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讲的是自然规律。然人生如何适应呢?其实,一天之中也有四季,人体这个小宇宙内,同样也有四季。早晨5点即是一天的春季。春主动,5点起床活动,就是在体内升起了春天!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一日之计在于晨”的人生关键。《黄帝内经》还告诉我们:晚上不睡叫耗伤阳气,早上不起叫封杀阳气。因此,人们建议最晚不要超过6点起床,起来后活动活动,看书写字都是头脑清醒的。而且5点起床,体内少阳得以升发。人在5点前一天不起,就是一天体内没有太阳,一年不起,就是一年体内没有太阳。人体内没有太阳,就是缺少阳气。

对于一个人的身心而言,早晨的时光弥足珍贵,因而按时起床和安排作息就显得特别重要。起床后,在太阳还没出来之前,最好在室内选择学习。太阳出来后,则选择到户外锻炼晒晒太阳,吸纳阳气,促进骨化。两个阶段的结合安排,才能促进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生活,一方面,提升了精神(增强素养),另一方面丰富了物质(健强骨质),有这样好的作用和好处,对我们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早晨起来学什么最好呢?这么说,一个人无论将来要从事什么行业,只要做好两件事就够了,一件是你的专业,另一件是你的人品。专业决定了你的存在,人品决定了你的人脉,剩下的就是坚持,用善良、专业和真诚赢得更多的信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人品需要一生的修行。早晨(当然也包括晚上)无疑是学习国学经典的最佳时机。何谓国学?国学乃中华特有之学术,是中华文化之魂。何谓经典?引用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话说,就是“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如果说国学是一顶皇冠,那么经典就是皇冠上的明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史料中探寻经典,需要远见卓识、自出机杼,正是“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国学就是这种贯通古今、穿透历史的慧眼。国学经典都有哪些?国学是人生之学,国学经典里蕴含了太多人生哲理。应该包括《山海经》、《黄帝内经》……先秦礼乐歌舞、诸子百家策论、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戏曲和明清小说等等内容。狭义讲经部儒学经典,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四书、乐等。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有《四书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左传》《论语》《孟子》等)。 史部是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主要书目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等。子部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主要书目有《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等。集部是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主要书目有《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等等。《品读国学经典》精选文章36篇,从先秦管子《牧民》开篇,间有秦汉的《谏逐客书》、“求贤诏”,唐宋的《滕王阁序》《岳阳楼记》,以清代《曾国藩家书》收笔。纵向跨越2000多年,囊括历史主要朝代;横向涵盖立身、治家、求学、为政、治国各个领域,流淌着尚德、好学、忠孝、仁义、正德等优秀文化因子。阅原文、品释义,深感古风悠悠,更感大义昭昭。清代赵翼曾言:“此诗人慧眼,善于取题处”。作者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用精深透亮的慧眼,把散落在浩瀚文献中的国学经典,如珍珠般一颗颗撷起,串成一副宝光四射的项链,呈现在读者面前。

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从小熟读《论语》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个人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企业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识人、选择朋友等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巨大启发,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一个人无论你习惯不习惯,其实终身都在学习。学习是长期坚持的过程,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人生活法基本经历决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家是让孩子成人的地方,学校是让孩子成才的地方,社会是让孩子成功的地方。一个孩子,只有在家里能成人,到学校才能成才,走向社会才会成功。

然成人是第一位的!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中年养德、老年养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欲求子孙贤,先立好家风。欲求富贵先立德,欲立家风在读书。修行一个目的:让父母晚年幸福,而不是忧心忡忡;让孩子快乐成长,而不是担惊受怕;让自己余生自由,而不是随波逐流。读经典、读智慧,人生才能茅塞顿开。读过《智囊全集》,这部书不仅是一部反映古人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更可堪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智谋锦囊。

遇一好书,与智者神游,乃人生一大幸事。品读国学经典,如饮佳酿、如品佳茗,润泽绵长、回味隽永,一股“悠然神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心绪荡然泛起。捧一卷书、秉一盏灯,人书合一、物我两忘,展动着思想的翅膀、遨游在国学经典的灿烂星空。焚香净手、潜心研读,欣然忘食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孔子有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抚卷沉思,于字里行间见人见事见精神。学问与德行,都要靠承传老祖宗千万年的经验累积而成的圣贤智慧。

一个人能过上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不外乎两桩事情,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学问。读经典就是一种进德修业、内圣外王的笃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促进人们持入世之心、务日用之行,探求着从“内圣”到“外王”的通道,启迪着今人更好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花蕾绽放需要等待,果实成熟需要等待。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等待!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考验的是我们做父母的耐心和细心!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真正的成长,是心灵的成长。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让自己成为孩子优秀幸福的模版。孩子要学习,家长更需要学习。当孩子越大越难以教育,才后悔自己错过了影响孩子最关键的时期的亲子教育,共同阅读国学经典。那个时候才会明白,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是小事了!最值得的投资是教育,授孩子予鱼不如授之予渔。“如果你认为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 育儿的学习不是学招数,而是要提升自己,培养生活的自信和勇气。言传不如身教,孩子的教育,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如能动点心思不单阅读,还会发掘中国固有的文化瑰宝,升华自己,熏陶孩子,就可以大大改变大家浮躁的心里。家长自己教育好了,孩子自然就好。正所谓: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孩子胆却和不自信来自于父母的忽视,不喜欢聆听孩子的心声。一定要学会聆听孩子,孩子有话与我们讲,我们要放下其他事情,认真去聆听。重视孩子的感受,长养孩子自信,也增进亲子关系。处理夫妻关系亦如此。夫妻关系也要从聆听做起。夫妻关系是亲子关系良好的前提。

人人都是在鼓励中成长的,大人需要鼓励,孩子更需要鼓励。为此,我们要学会赞赏孩子,赞赏孩子的努力及过程,少赞赏结果,学会教育的无为而为!孩子做的时候,不要去苛求,多赞叹,多鼓励,做的不好的忽视,做的好的劲夸!长养孩子自信。孩子会做得越来越好!

我们要清楚明白:幸福生活从早起学习开始!通过教育儿女的事情上,让我们懂得人要有信仰,教育孩子要有方向,有目标。要想管好别人,首先要学会管好自己,坚持国学经典阅读,所谓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放大格局,展望未来。

当然,读国学不易,读国学经典更难。这种难,不只缘于思维方式、表述习惯上的古今差异,更因字字珠玑背后有本源、有深意。“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犹如考古学家,用细毛刷轻轻拭去历史尘土;又如工艺大师,雕刻勾勒纹理脉络。比如,在品读王阳明心学力作《尊经阁记》时,作者先交代记文的背景、故事,再从经的本质、经的表现形式、对待六经的错误态度来条分缕析,把蕴含其中的玄奥哲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讲得透彻、明亮。一种价值重构、精神升腾的睿思。阅读本身,就是思想再挖掘、再阐发、再创造的过程。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作者依据前人又不拘泥前人阐释前人又超越前人,看似“我注六经”,实则更多的是“六经注我”,通篇洋溢着“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风范。

我们要清楚明白:学习经典要把握循序渐进和身教与言教并重的法则。小时候应该读的国学经典可以有《论语》《道德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三字经》《孝经》《百家姓》和唐诗宋词。这些经典简单明了,带有中华语感。当然,《论语》对于小孩子来说,虽然不见得能懂多少,不过先通过诵读背记下来,对今后能起到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作用。读经典对于他们的意义在于培养高尚的品质、增加识字量、显著提高记忆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

比如,《弟子规》是清代李毓秀先生根据儒家思想为主的经典汇总、梳理而成的“小学生守则”,语言浅显易懂。适宜蒙学教导孩童懂礼貌,尊重人。《弟子规》使师生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变化,我坚信找到了“身教与言教并重”的道路。之后,可以学习曾子的《大学》、子思的《中庸》。科学研究方法也可以从古圣先贤那儿找到印证。在没有建立函数概念的古代,古人仅用文字描述一些深刻的哲理,实在有大智慧,如:一阶导数值等于零是函数取极值的必要条件。登山未到峰顶时,向上爬,导数大于零;越过了顶点向下走,导数小于零;而停在顶点,导数等于零。如此,难以理解的中庸之道用这种几何描述,就豁然明朗了:中庸点就是作为纵坐标的函数取极值时的横坐标值,未及此点,函数值还要增长,过了此点,函数值就要下降,故曰“过犹不及”。在实践中,“现代科学+古人论述”的模式也很受大家欢迎。

世界是大家的,更属于孩子们。孩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从小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既要做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也要做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让孩子们接受国学熏陶,从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显得很有必要。这是因为,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传承下来的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国学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孩子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形势下,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有的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特别是一些家庭独生子女,由于骄生惯养,导致在家吃饭都很挑剔,如果能读到《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语句,就应该更加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家庭,就能起到规范日常行为,成为大家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近些年来,网上兴起教育亲子大学,不妨加入听课学习,让智慧带您感受每日不一般的生活与体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