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觉得孩子笨?是遗传了猪队友的基因么? 为什么觉得自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孩子还是一脸懵逼,无辜地看着你? 为什么你怀着满满的自信,觉得能分分钟搞定孩子,不一会儿又吼了? 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学习内容对于孩子来说太难了。另外一个,是因为执教者没有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解释。 一、学前鸡血误区 就我个人观点,目前学前段鸡血有两个很大的误区。一是教得太难,二是太多。孩子不懂,或者接受太慢,就造成家长的焦虑,难免要吼了。比如大班孩子,拿小学段一二年级的知识点来教,有啥意义?满足自己炫娃的心态?孩子到了四五年级,你会发现,很多幼儿阶段鸡血的内容,都是没有意义的。到了某个年龄阶段,3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提前三年用30分钟,甚至60分钟去死磕,干嘛这样呢?性价比那么低。 我喜欢做这个比喻:漫漫求学路,就像一场马拉松。起跑线这边是学前,另一边就是入小学。学前拼命鸡血,能够离起跑线近点,再近点,仅此而已。你怕比人鸡了,你不鸡就是害了孩子,大可不必。但是,既然要鸡,那就注意方法和技巧,争取提高效率,特别是别打得太狠,别无视孩子的心理阴影,给今后埋下隐患。 二、吼娃的原因和缓解方案 你觉得吼娃,是因为娃不会,怎么教也不会。但是,你有进一步想过,娃为什么不会么?其实,问题多半是出在家长身上的。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知识点太难了,没有选择合适孩子的内容;二是家长不会教,方式方法不对,或者互动交流的技巧不足。 1、教什么 有一个形容,叫做“让孩子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既要让孩子觉得可以达成这个目标,又必须让孩子付出一点努力。这个度,就是我们家长必须为孩子设定的学习难度。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外行怎么从孩子的外在表象来分析学习内容对于孩子来说是否难度适中呢? (1)、简单 先假定一切正常(孩子身心正常,学习时认真专心,老师(家长)思路清晰,讲解过程明了),然后看孩子的学习反应。如果讲解一遍,孩子就懂了,当场有清晰正确的反馈,无论是口头复述、还是书面练习。那么,这样的难度对孩子来说,是太简单了。 (2)、适中 就某知识点,讲了一遍后,孩子有点似懂非懂,欲言又止的样子。然后反复几次,老师或家长再讲或问,孩子回答或者提出自己的疑惑。在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孩子疏通了知识难点、重点,掌握了这个知识或技能。这样的难度,是比较适中的。 (3)、太难 如果老师讲得是清楚的,孩子也是在认真听的,但一个知识点你已经反复分析讲解了很多遍。图形、线段图、肢体动作,各种手段都用上了,但孩子还是一脸无辜地看着你。那说明,这些知识多半是太难了,还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娃。 了解自己的孩子,按适合孩子的的内容(鸡什么)和方式(怎么鸡)来理性鸡娃。别因为张三学了啥,就一定要跟着学啥。也不要因为李四考了啥,我也一定要跟着逼娃去考啥。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的,家庭成长的环境也不一样。人家fbb光罚金就交了8.8亿,月收入一万的,要工作8000年,你咋不逼自己向fbb学习的呢?一样的,你觉得很容易的,但对5、6岁的孩子来说,就是太难了。能力问题,不要逼人太甚。态度问题,再小也要重视。 2、怎么教 (1)、经验 很多事情,很多职业,是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才能对业务逐渐熟悉,乃至熟练,教师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今年新接一个班级,有5个牛蛙和5个渣蛙,为什么牛,为什么渣,看过了10个特殊样本(30个普娃是没有存在感的)。隔2、3年,又看了10个特殊样本,对照以往经验,或照搬、或调整、或改变。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特殊的牛蛙和渣蛙,反反复复看过了几百个,那当然就知道怎么进一步提高牛蛙,又该如何摆平渣蛙了咯。当然,某些太渣的,受限于很多法律法规,老师也不能做什么,只能告知家长孩子在校情况。但是,大多数家长只有一个娃,而且成长的过程不可逆,不能二次体验。即使有二娃,也因为操作相隔的时间太长,以及时代变迁导致的环境、要求、内容不一样,而无法借鉴。所以,很多时候家长拿孩子没办法,这是正常的。 (2)、方法 上课是需要实时互动的,师生对话,就是我们思维进行碰撞的过程。在这个反复、互动、问答、解惑的过程中,孩子就可以逐渐搞清楚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职业教师多年的执教经验,看过的成百上千个样本,在互动过程中就能看出孩子思维症结在哪里,然后应该说什么帮助孩子理清思路,解决问题。新老师,或者是家长,只能反复从自己的角度说啊说,说得口干舌燥,声嘶力竭。然后,自认为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明确地叙述了自己的思路。但是,你认为自己说的是清楚的,说得是明确的,仅仅是你认为而已。孩子上课的时候在做什么,脑袋在动、眼睛在动(或者眼神呆滞、手在动、脚在动、人坐成什么样子,都是有相对应的意思的,代表着孩子目前在想什么,或者是想干什么。有经验的老师,在孩子某些不良状态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时,立刻予以阻止,而不是放任事态发展,事后再弥补。事先预防,总比事后处理要省力。 这部分的方法,是没办法教的,只有靠家长自己在不断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自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提炼。 (3)、技巧 上面两块,经验和方法,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的,只能靠自己去总结、顿悟。有关一些和孩子交往过程中的技巧,倒是可以参考一下。 首先,改变自己心态,先看孩子优点。比如娃今天练字,刷了10行。你拿过来一看,写得横七竖八、惨不忍睹。然后,一股无名之火冲天而起,感觉快要掀翻天灵盖了。这就是心态问题。人家孩子努力写了半小时,眼巴巴看着你,是希望得到表扬和肯定的好哇。你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顿吼,你让娃情何以堪? 接着,先表扬,把对话的渠道打通,让娃敞开心情,愿意交流。娃写完了,先别管写得好不好,赶紧先夸张地表扬一下:哇!写得真快啊,让我看看时间……嗯,比昨天快了2分钟呢(鬼知道是不是快了)。很好很好,今天表现很棒,麻麻很满意! 然后,找重点继续表扬,激励娃的自信和内驱力。看看娃写得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字,明明心头在滴血,但是要控制好情绪,要淡定。取过一支红笔来,然后把其中几个稍微像样点的字,郑重其事地圈出来。然后,表扬孩子,对他说:这个字啊,大小很适中;那个字啊,捺的这一笔,特别到位;这个字呢,间架结构特别好看……爱怎么夸怎么夸,要昧着良心使劲夸。 最后,敲敲木鱼,提点要求。光表扬,不批评,不稍微打压一下,孩子肯定会尾巴翘上天。长此以往,容易养成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坏习惯。表扬好了后,再敲打几句:成绩呢,只代表着过去。如果要比别人强,就要在背地里付出更多。明天你有没有信心写得更快,被圈出来写得好的字,能不能更多呢?孩子是很容易被忽悠的,越是小的孩子越容易激发自豪感和自信心。往往只要师长的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言语等。 七八分表扬、两三分敲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3、心理阴影 吼过娃很多次了吧,也操家伙打过很多次了吧,有用哇?换个方法试试咯。长期处于被否定,被批评的环境,大概率的后果就是胆小、怯懦、没有执行力,做事拖拉,畏首畏尾。为什么呢?因为怕做错了被骂被打。孩子的心理状体是这样的:做好了,妈妈也不会满意的,要被吼被打的……让我做得慢点,就可以晚点被打了,最好表被打……我表做作业,我不要学习,我不要上课…… 三、小结 凡是和人打交道的活儿,都是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的。孩子小,责任多半不是在他们身上。各位虎爸鸡妈们,如果孩子的现状不好,从自己的身上多找找原因,从方式方法上多些尝试。寻找适合自己的孩子的方式方法,合理使用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建立积极、健康的交流方式。效果不好的方式方法,别一根筋走到底,觉得自己很努力,是孩子不努力,不执行。孩子生来一张白纸,现在画面难看,难道是白纸的错? 高中新课标 编程和计算机思维为必修! 糖果少儿编程帮助孩子提前入门 点击下方小程序,随时查看教育产品优惠信息 成绩管理家长端 查看教育产品优惠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