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士诚——唯大英雄能本色

 旧时斜阳 2019-05-11


前些日子,在看读者留言的时候,看到有一个书友问:“为什么张士诚在民间的名声要好得多,相比另外两个枭雄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似乎在江苏人民心目中地位不一般。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也想不明白,直到这次亲自去了张士诚的“张王庙”。方才有了答案。

“张王庙”不大,却是江苏居民自建的张王庙立在坟冢旁,这里的老居民都有祭拜张吴王墓的习俗。公园没造之前,这里总是有人来烧香,人山人海。后来,住在附近的居民有意见,园区就在更东面建了一个玉皇宫,很多居民就到那里祭拜张王了。但现今的张王庙还是在,因是周末的关系,小小的庙宇里和小景一样踏访而来的游客着实不少,瞬间将整座“张王庙”挤得水泄不通。我心中正在犯愁,这么多人,何时才能看到张士诚,很快我才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不少游客,提着高级相机,拉着小孩,或是环抱,或是仰面,或是展望,霹雳巴拉的一阵乱拍,不小一刻钟,原先满满的一屋子游客,剩下的寥寥无几,不大的张王庙瞬间又显得宽敞了起来。

唯独只有几个研读历史的江苏大学的大学生正在围着庙宇的一个老人,惊讶之余,上前观望,但见那老人满头白发,带着金丝眼镜,眼眶里一双清澈的大眼睛,闪烁着智者的光芒。



我赶往时,那老者正满脸笑意的正对着几个学生娓娓道出昔日张士诚的事迹,我心中一动,也凑了过去,耳听那老者缓缓说道:”想当年,朱元璋大军挥师江南,将平江城团团围困。然而张士诚凭借多年来积攒的家底,早已将城池修得固若金汤。朱元璋久攻不下,只得长期围困,与城内拼消耗。最终,平江城粮草耗尽,城中一只老鼠能卖百文钱,皮靴马鞍等都被煮食充饥。张士诚不忍人民受罪,就召集百姓说:“事已至此,我实无良策,只有自缚投降,以免你们城破时遭受屠戮。”百姓闻言伏地嚎哭,愿与张士诚固守同死。这也是苏州为何朱元璋久攻不下的重要原因。

后来,城还是破了,朱元璋攻下苏州后,因苏州百姓曾支持张士诚,遂对苏州课以报复性的沉重赋税,到洪武二十六年,苏州占全国1%的耕地,被征用的税粮竟占全国的9.6%,甚至“一县可敌江北大郡”。此外,他还将苏南富户十四万户迁到位于安徽的中都临濠,其中包括了顾瑛、杨基等一大批名士,一时家破人亡惨剧无数。

这还不算,在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里,更换了三十位苏州知府。他对有眼无“朱”的苏州士族更是忌恨,不放过任何可以打击的机会。洪武七年,时任苏州知府的魏观欲在张士诚王宫故地(即皇废基)修建府衙,疏浚河道。朱元璋获悉后顿时大怒,以“兴灭王之基”为由,斩杀魏观等一大批苏州文人。其中“明初四杰”之一的大诗人高启,因为写了一篇应景的《上梁文》,被朱元璋一道加急圣旨押到南京腰斩,再锯成八段。这些全都是因为张士诚。



朱元璋的连番打击,终于起到了作用,江苏的百姓不再明着祭拜张士诚,但暗地里祭拜之风依然存在,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民间有祭地藏王的习俗。而在这一天晚上,老苏州们会在自家门口插上星星点点的香烛,俗称“烧狗屎香”。“狗屎香”又叫“久思香”,“久思”正是张士诚小名“九四”的谐音。这些香便是苏州人民烧给他的,明祭“藏王”,暗祭“张王”。

那老者声音不大,却将这一段段昔日的历史娓娓道来,犹如诉说着七百前的一个张姓男人与朱姓男人的仇怨。

老人讲完,缓缓起身,冲着几个还在发呆的大学生摆了摆手,转过身去,消失在狭狭的小巷里。

我也缓缓的抬头放眼望去,神台之上,张士诚依然保持着他那从容的神态,想来他在临刑前也是这般淡定吧。

如今,七百年百多年过去了,这里似乎从来都没有离去过,他始终站在这里,俯瞰着这片他曾用生命和热血浇灌过的土地,俯瞰着那些他曾拼死保卫的芸芸众生。

这一刻,我心中有答案了,不管这里是谁家的天下,是朱姓还是张姓,真正留下来的是当年的善待,心存善念,方显英雄本色!即使再过七百年,无数浮华散去,张士诚依然会站立在这里,依然会因他昔日的善待而世代被苏州传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