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每天都在发生让人难以理解的事。 比如郭德纲徒弟吴鹤臣众筹治病事件,就出现了从同情、捐款到质疑、抨击的反转,最终沦为全民口诛笔伐的对象。 名下有价值13万的车,为什么不卖了先治病? 丈夫既然住院了缺钱,为什么还买四五千的手机? 明明只需十几万治疗费,为什么要众筹100万? 吴鹤臣的妻子的辩解既难以自圆其说,也不能平息众怒。纵观事件的前前后后,人们对吴家人的心态总结就是: 我得了病,却不想花我自己的钱,你们人多力量大,都分摊点儿吧。 这种极端自私的神逻辑真是让人叹服,亏你想得出,好一个劫贫济富,如果要给该事件起个标题,那应该是“论无耻是怎样炼成的”。 实际上,这些家境殷实遇到大灾小难却吝啬自己的腰包,想方设法钻空子骗取社会同情,企图通过慈善捐助来减少个人损失,甚至从中发财的投机分子,近几年不乏其人,前有罗一笑,后有吴鹤臣。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一个潜规则——慈善,原来也可以是一个赚钱工具。 故而有网友编出段子来讽刺这类卑劣行径:有的人病了,人生要多奋斗十几年;有的人病了,人生可以少奋斗十几年。 有事实佐证,中国这些非贫困群体妄图骗捐骗补来致富的实践,已经实现了跨国操作。 还记得《世界华人周刊》揭露的那位中国骗补老人吗?领着国内每月4000的退休金,收着北京几套房的租金,却还在移民美国后申请700美元(约合人民币4500元)的补助金,这跟打劫流浪汉、破产贫民有什么区别。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与这些人的行径相比,下面这则新闻中劫匪都比他们高尚多了。 今年3月8日,江苏发生了一起劫匪因女子贫穷而主动退钱的义举,被网友称赞为“连贼都知道不抢劫穷人”。 连劫匪都不抢劫穷人,而这些骗捐骗补的,却想着从众多穷人兜里集资、抢他们的救济金,岂不是连劫匪盗贼都不如? 2 中国人对穷人存在固有偏见。 很多人认为穷人会因为贫穷而没有道德底线,所以给他们创造了成语——贫而无行、贫而无德。 这种偏见当然是有铁证如山的事实依据的,比如穷人夸大其词伪造材料、伪造残疾装可怜骗取国家补贴和社会救助,枉顾个人名誉借钱不还、赚黑心钱,为节省开支拒绝赡养父母等等。 解决这个社会问题,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管仲的指导思路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而当今中国一些“仓廪溢”、“衣食奢”的群体,居然也毫无礼义廉耻之心,岂非咄咄怪事?如果说穷人没有德行是迫于生计,那么这些富人寡廉鲜耻又是为什么呢?合理的解释可能只有一个——贪得无厌。他们或许不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对穷人的伤害,对乐善好施者的伤害,对整个社会的伤害。 “不穷装穷骗捐助”,堪称慈善界《狼来了》的故事:每一次个案的欺骗,都在降低公众对慈善捐助事件的热心、信任和捐助力度,而当真正的穷人需要帮助再发起募捐时,被严重伤害、欺骗的公众不辨真假,误以为是另一次欺骗,不再慷慨解囊,穷人就真的被贫穷这匹恶狼吞噬了。 “富而无耻”对社会的危害,远比“为富不仁、一毛不拔”要深得多。如果说后者仅仅是对弱势群体的冷漠,于社会公平和谐的贡献是零,那么前者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偷袭,衣着锦绣却从穷人手里“雪中抢炭”,于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的贡献是极其恶劣的负面作用。 俗话说,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这些“要钱不要脸”的富裕阶层,这般自轻自贱,放肆地破坏整个社会的基础信任,实在很难赢得大众的尊重。 3 孔子曾说,富而无骄不如富而好礼。 就是说一个富人有钱却不骄傲跋扈,远不如有钱却遵守规矩、保持原则。 中国人主张在利益和道义发生冲突时,应当做到“利不亏义”的境界,意思是一个人在追逐合情合理合法的个人利益时,不能违背公义、有损正义。 晚清首富胡雪岩,在江浙做收购丝茧生意时,宁愿自己承受几百万两银子的损失,也不压低收购价格,让丝农的利益受损,这应当是恪守“利不亏义”的典范之一。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慈善,是穷人领取救命稻草的应急车道,不是富人捞外快的左道旁门。 |
|
来自: peterchiu60 >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