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一定要让孩子“出类拔萃”?和一位焦虑母亲的谈话

 长沙7喜 2019-05-11

现在的“社会大环境”很严酷,很现实,孩子很可怜,小学一年级就知道考试不好很丢人,就开始感到周围的紧张氛围了。本该无忧无虑的年龄,却承载了太多压力,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童年。

在这种情况下,做父母的,一定不要变本加厉给孩子施压,千万不要助纣为虐!而应该用自己成人的肩膀,为孩子多少抗住一些压力,在“应试教育”的阴冷的天空下,尽可能给孩子多一些光亮和温暖,多一些快乐,这才是真正爱孩子的父母!

作者:李镇西;本文来源:公众号“镇西茶馆”(ID: zhenxichaguan)。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一、

多年前的一个学生来找我,说自己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成绩很好,但她最近送女儿去读“国学班”时,和一些家长聊后才知道,成都还有许多名校的孩子,那才是牛!

于是,她感到焦虑,觉得自己的女儿其实不过是“矮子里面充高个”,这样下去,到了中学会落后的。于是她决定把孩子转到“更好的学校”去,再于是,她开始为如何才能“转到更好的学校”去而焦虑,而奔波——关键是还不知如何“奔波”。于是她来找我求助。

听了她的倾诉,我对她说了我的想法。

二、

现在成都的私立学校,无论中学还是小学,都很难进,必须考,而且录取比率极低,因为人家要在市场上立足,必须考虑“优中选优”的生源。

找校长说情,几乎行不通,因为大多数校长无权自主招收学生。何况,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转学”一说,学位都是固定的,人家都满了,你转去,谁转走?所以,别想着让孩子转学了。

就算政策允许转学,我也不主张让孩子转学,你说的名校离你家那么远,孩子还得住校,还有两年就小学毕业了,何必要去这么折腾呢?

你孩子不挺好的吗?各科成绩在班上都名列前茅,还学得那么轻松,品行也好,活泼可爱。多好的孩子啊!完全没有转学的必要。

你之所以动了转学的念头,就是因为听别人说名校的学生“那才是真正的牛娃”,于是,你紧张,你恐慌,觉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开始焦灼不安,想方设法要让孩子“向更优秀的人看齐”。

但你想过没有?孩子到了名校就真的幸福吗?

三、

据我所知,一般而言,无论私立还是公办,越是名校,竞争越激烈,作业越多,负担越重,压力越大……有些学校负责人说他们学校的作业不多,学生很轻松。你千万不要轻易相信!

我以前就说过,所谓“重点学校”,就是负担重点,压力重点……你的女儿现在这么开心,这么轻松,你为什么要让她小学的最后两年提前结束快乐,而进入“残酷的竞争”呢?孩子才十岁呀!

我知道,现在的“社会大环境”很严酷,很现实,孩子很可怜,小学一年级就知道考试不好很丢人,就开始感到周围的紧张氛围了,本该无忧无虑的年龄,却承载了太多的压力,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童年。

在这种情况下,做父母的,一定不要变本加厉给孩子施压,千万不要助纣为虐!而应该用自己成人的肩膀,为孩子多少抗住一些压力,在“应试教育”的阴冷的天空下,尽可能给孩子多一些光亮和温暖,多一些快乐,这才是真正爱孩子的父母!

上什么“国学班”啊?传统文化当然重要,但让孩子在家自己读读背背就行了。还有这个班那个班的,通通别去了!

我明白,你其实就是怕孩子以后竞争不过别人的孩子,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出类拔萃。

我只想问一句——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出类拔萃”呢?

注意,在当代中国教育现实的语境下,“出类拔萃”的含义并非原本意义上的“在品德才能方面超出同类”,而仅仅是在学习成绩上超出同类,即所谓“学霸”。

很多家长的逻辑是这样的:

出类拔萃,才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学;
出类拔萃,考上名牌大学后才能继续遥遥领先,然后保研甚至硕博连读;
出类拔萃,才能以名牌大学高材生的“资本”找到一份好工作;
出类拔萃,才能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被提拔,统帅千军,万人仰慕,当然,同时获得丰厚的物质报酬,豪宅豪车……

可是你要知道,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走上这“幸福巅峰”的,事实上,同样付出青春代价的大多数孩子中途就被无情淘汰了,最后能够登上金字塔尖的寥寥无几。

就算孩子走到了那一步,他就幸福吗?当然,我相信许多“成功人士”会由衷地认为自己幸福——而且许多名校毕业身居高位的人杰也的确幸福。那么,做一个普通的孩子,将来一辈子都做一个普通的人,难道就不幸福吗?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目前各领域公认的成功者中,相当多的并非出身名校。以教育界为例,目前许多名师当年并非毕业于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211大学,相反,魏书生、程红兵、吴正宪、华应龙、王崧舟……都不是名校毕业,他们当中有的还只是中师毕业。

可见,事业成功与否、人生幸福与否与读不读名校真的没有太大的关系,不是绝对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关系真的不大,至少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二十年的求学,比起将来几十年的人生历程,毕竟只有二十年,这二十年并不能绝对决定将来的八十年。

我不否认青少年求学经历的无比重要性,但无论多么重要,如果它是以付出或者丧失人性的代价所获得的“优秀”,这种求学过程本身就为将来的人生残缺或不幸埋下了隐患。

你说你女儿经常对你说:“妈妈,你为什么要我优秀呢?我觉得我很快乐,普通一些没有什么不好呀!”而你总是认为这是女儿没有上进心的表现。

其实,你女儿说得非常对,做个普通的幸福人没有什么不好呀!所谓“上进心”,应该是基于自己志趣的主动爱好和钻研。孩子一旦发现了自己的志趣,那种“上进心”是不用大人培养的。

对于孩子来说,比“上进心”更重要是“自信心”。你女儿这么优秀的成绩,你还要不断提醒她“不要骄傲,不要自满,要看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不是一次次挫伤甚至摧毁女儿的自信心吗?

当然,你这种想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许多家长动辄在饭桌上给孩子说:“你看看楼上张阿姨家的哥哥,这次又获得了全国数学竞赛金牌,而且还是第一名!”“隔壁陈叔叔家的姐姐,已经获得保送北大的资格了!”

你以为你是在“励志”,其实是让孩子自信心越来越弱,越来越自卑,觉得自己总是不行。这种自信心的失落和自卑感的增加,比某次考试得了零分更可怕!

四、

你的烦恼都是攀比出来的。你最初也满意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可和“国学班”(顺便再说一遍,读什么“国学班”呀!有读“国学班”的时间不如让孩子多玩玩,或早点睡觉!)的孩子家长一聊,就发现自己的孩子“不优秀”了。

其他家长的忧虑、担心、焦灼,传染给了你,然后你又会不知不觉地把这份忧虑、担心、焦灼转染给其他家长。整个“家长社会”便弥漫着这种不知从何而来的令人窒息的氛围,这种看不见的氛围最后统统转化成对可怜的孩子的压力!

孩子成绩优,身体棒,当然最好不过,但有时候不可得兼,非要你二选一,你选什么?难道你放弃孩子的健康,而选择分数?不要老把自己的孩子想象成天才,不要老把孩子同“高考状元”比,要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的。

承认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有什么不可以呢?因为你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远远超出别人呢!只不过不一定是在分数上。

就以考大学而论,考上名校与读普通大学的人生差距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悬殊。林森浩考上复旦不也成了杀人犯吗?马云只考上专科不同样成为人生的赢家吗?这两个人当然是极端的例子,但至少说明所谓“起跑线”上的成绩的确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至关重要。

家长的心态从容一些,孩子的负担就减轻一些。否则,孩子不顾一切考了个第一名,可身体搞差了,这个“第一名”拿来何用?

真的,孩子做一个普通的幸福者没什么不好。官当大了风险更大,钱挣多了欲望更多……哪里如普通人幸福呢?

今年三月我应邀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时,我之前上台演讲的是美国一位小学教师,她是2015年“美国年度教师”获得者,她有几句话非常打动我:“对我来说,教育本身就是幸福的,我当然需要物质生活条件,但年收入超过七万五以上的钱,对我来说就是没有意义了!七万五足够了。”

我也是这样想的,对我说来,住普通小区的房子很好了,何必一定要住别墅呢?开普通的小车很好了,何必一定要开宝马呢?

我这样说,并非“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是纯理论的“纸上谈兵”,我就是这样教育我女儿的。

当年我女儿小学可以读名校,但我让她就近读普通小学,就是想让她多睡会;中考她考上一所名校,可按她的分数,还有比这所名校更牛的学校也愿意招收她,但我还是觉得就近入学好,而没有让她去那所“更牛”的名校。

她现在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者,喜欢教书,学生很喜欢她,但这一切和评职称评先进一点关系都没有。她也不为这些而工作。我是特级教师,为什么女儿就一定要是特级教师呢?做一个普通的幸福人,没有什么不好。

临走时,她说:“谢谢李老师!是我过度焦虑了。您这样一说,我心情一下豁然开朗,轻松多了。”

在回家的路上,她又给我发来一条短信:“感谢李老师点拨!我走路回家,一路思考您的建议,决心放平心态,做个快乐家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