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于秘密的社会学思考

 伟天英 2019-05-11

作者:莫小年

对于秘密的社会学思考

分享秘密,是一种认同感的表达:将对方纳入首属群体,成为“我们”的一份子。这类似一种仪式,体现或加强了情感与信任。

但“风险”也就在于此:“我”同“你”之间,彼此生平经历的异质性增强了保守秘密的难度。

分享秘密的前提在于对方的不知道,这离不开陌生人社会的到来,如果人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一切都出自默会共识,那么秘密也就很难有存在的空间了。

分享秘密也是性别化的。一般而言,女性被认为更倾向于分享秘密,闺蜜尤其如是。反之,男子气则被认为应有担当,去背负而不是公开秘密。

保留秘密,是否意味着对关系的伤害呢?也不尽然。心理学视隐私为个体成熟的一个标志,社会学则把隐私当作各方界限的具体化。界限明晰了成员构成,规定了信息流向,过多的秘密会造成群体归属感的淡漠,甚至威胁群体本身,但没有秘密,类似涂尔干描述的过度整合的社会群体,“一”就是“多”,“多”就是“一”,遏制了人的个性与充分的自由发展,群体的弹性和包容度也是不完善的。

在现代社会,分享秘密类似一场“冒险”:由于彼此自然态度的不同,你不晓得说出秘密后,会对互动造成怎样的影响。同时,分享秘密也类似一场“邀请”:“我”希望“你”能够理解我、接受我。

秘密也是分等级或层次的,它越是关乎“我”的自我认同,甚至越是不堪而不是骄傲,就越是一个秘密——这里的“是”,不是being,而是becoming,因为是否是秘密,取决于各方的认识,它是动态的,是情境定义的产物。也就是说,只有“我们”都认为这特别私密,它才成为一个秘密,而不是“我”认为你将会把这所谓的“秘密”告诉所有人。

——这就使人想到了生活中的一类人:说着“我告诉你个秘密,你可别告诉别人”,结果反而是当事人把这秘密变为了“公开的秘密”。对此,可以理解为当事人树立自我形象的一种策略,即让每个人见识到“我”是什么样子的。

秘密意味着未知和神秘,分享它是在小群体内部的公开化,但这不一定遵守交换的公平法则。分享秘密是主动的,但分享出去之后,我们某种程度上就成为这秘密的奴隶:它是否会被继续传播,有赖于对方的行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秘密的结构属性:双方的地位、时空的组合等,决定了这个秘密能不能继续成为秘密。也由此,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社会学的力量:在个体意志和决定论之间,那个处于形成过程中的“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