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人合一别解:心灵即宇宙

 安东老王 2019-05-11

《读书杂感》


  没有一件东西,就其本性来看,可以称为圆满或不圆满(善或恶),特别是当我们明白万物的生成变化遵循着自然永恒秩序和固定法则的时候。……但是至善却是只要一经获得,一切具有这种品格的其他个人就都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至于这种品格是什么性质,我将于适当的地方指出,简言之,就是认识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斯宾诺莎)

  福成:这个问题是很耐人寻味的。中国古典哲学及传统文化早就讲到“天人合一”,天即自然,自然界,宇宙;人呢,窃以为就是人的整个状态,存在状态与心灵状态。我的哲学里,这个问题就是,心灵与宇宙的统一,心灵即宇宙。人的心灵与宇宙同生,共相。没有宇宙,哪来的心灵?没有人的心灵,哪来的我们所能认识到的宇宙呢?

  ***


  人类道德上的伟大导师,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生活艺术中的艺术天才。(爱因斯坦)

  ***

  爱好永恒无限的东西,便足以培养我们的心灵,使得它经常欢欣愉快,不会受到苦恼的侵袭,因此,它最值得我们用全副精神去追求,去探索。(斯宾诺莎)

  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爱因斯坦)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神龛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爱因斯坦)

  福成:爱因斯坦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其实他还是一位对人类有着终极关怀的思想家。他始终认为,要把人类道德良知的传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他最推崇的并不是伟大的科学家,虽然他们非常值得人们推崇和致敬,他崇尚的是人类道德上的伟大导师。在他的相对论公式为人类找到了核能并且制造出原子弹之后,他的这一信念更加坚定了。

  当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界,仍然是一个充满着变化的危机的,同时也是有希望的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给人类生活带来重大的改变。同时,我们也呼唤着历史良知与人间正义,呼唤保卫地球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这样,爱因斯坦关于科学要置于道德之下的思想,不仅没有过时,且愈显重要。



  ***

  摘记:幽咽般空茫感的《登幽州台歌》,将艺术空间开得很大,大到诗歌能够开的最大限度。

  福成:如其说陈子昂是在写诗,莫如说他是以诗表达其苍远旷凉的宇宙情怀。这道词,曾使我于三十岁人生时感动而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

  摘记:陶渊明的归隐是平静的,只是为了荒芜的田园,因为袅袅农家炊烟,因为隐隐青山脚下的豆苗和青草。他是一个真正的隐士,对鸡鸣犬吠朝霞暮霭永远有着那么新鲜的体验,内心永远回旋着美丽清远的旋律,毫无红尘杂念宁静恬淡地终老于古木流泉的轻韵悠扬之中。

  福成:其实,归隐对于文人来说,是不得已的选择。这种不得已来自于社会现实的那种痛。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出世与入世,是一种两难之境。成就一番事业,毕竟是文人的理想了,但现实不允许他们成就的时候,也就只好隐居山林了。陶渊明的归隐也是如此。他的平静,在福成看来仍是表面上的,他的内心何曾停止过挣扎?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他的饮酒,饮而聊醉,或醉于舍,或醉于路。中国文人尤其是理想化的文人,历来缺乏强健的社会人格,这是归隐的个人心灵之根源。当然了,心灵之弱源于强权,也是主因。



  ***

  摘记:读《老子》,使人感到秋水般的宁静。我觉得人类不可能有哪一种思想如此空灵绵邈,空灵到不可能被翻译。它如音乐一样浮载人们荡舟于记忆与联想之湖。我觉得世间再没有比老子更加仙风道骨的气馁,仪态散淡,神情高远飘逸,一静一动都神通八极。老子可谓天成的神仙。

  福成:老子确实是具有大气象的宁静的人。我想,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和工作)中,他必是很拙笨的一个人。因此他很难消化春秋乱局,政治斗争。他消化不了,便只有超越一途。幸而,他的工作有机会让他饱觅天下书,成为当时具有最高文化修养的一个人。在厚重的文化积累之上,他超越了,成为今天我们所知道的“神仙”。所以,他并非天成的神仙,而是自我成就。

  配图:贵州黔南荔波小七孔风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