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朱元思书》仅144字,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独绝?

 守望者6668 2019-05-1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我先用今天的白话来翻译一下这封信: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空和山是一样的颜色。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我乘着船从富阳去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真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呀。

江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很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阻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富春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文言文仅仅用了144个字。这封信,如果让我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美不胜收。

这封信可以说是描写山水的上乘之作,我们今天来诵读它,可以获得很多对写作有帮助的启发,如果能运用到作文表达中,一定会有不错的效果。

从考试的角度来说,这封信的文体是小品文,也是骈文。

你可能要犯嘀咕了,什么是小品文?什么又是骈文?

小品文就是指篇幅短小的文章,往往带有抒情和讽刺的意味,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骈文,也可以说“骈体文”,骈字本义有两匹马并驾齐驱的意思,所以骈文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对仗工整,声律铿锵,讲究平仄,韵律和谐,比如这封信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就是工整的对仗。

骈文和散文是相对的,骈文更注重形式技巧,所以我们经常会在骈文中看到很多华丽的辞藻,如果运用得当,是非常凸显文采的,比如王勃就曾写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好句子。

说完了小品文和骈文的知识,我们再来讲讲这位作者的故事。

《与朱元思书》这封信作者叫吴均,他的家乡是今天的浙江安吉,那是一个盛产白茶的好地方。

作者为什么写这封信呢?而且好像没说什么事情,只是在写风景。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吴均生活的时代,

也就是魏晋南北朝。

大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过一句话: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魏晋南北朝,用一个字形容就是乱。长达370年的时间里,军阀混战,四分五裂,一个个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场,这种时代,对文人,最为不幸。他们不可能在生死场里杀人无数获取军功,也不可能在终南山下逍遥自得,只能在这混乱的局势里,颠沛流离,苟全性命,写点文章还要小心别说错话,引来杀身之祸。

在书信中写景,就是当时很流行的写作方式。有很多话,不能直说,就通过描写风景的方式,排解苦闷和烦恼。

吴均的烦恼也许和他的处境有关。

他出身贫寒,很有才华,但是为人耿直,却不幸遭遇了这个不好的时代。

因为魏晋时期,是门阀士族最兴盛的时代,他们把控了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权力,甚至文化事务。

庶族出身的士人,即使很有才能,也很难有机会得到重用。即使是少数被重用的,也未必能得到公平的对待。比如,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功劳很大,平定战乱后获得了很高的官职,被封为长沙郡公,却还是被士族嘲笑和奚落。

吴均生活的时代,门阀士族的影响仍在。他空有满腹诗书,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我们说,这是“世间最美书信”,一起来看看它的美。

对应来看这封书信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封书信基本上遵循了骈文的要求。

你看,全篇都是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后半部分还用到了对偶句,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很强。

不同于当时一般的骈文,这篇文章没有受形式上的束缚,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的句式,避免了刻板,活泼洒脱。

同时,这篇文章也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用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僻字。全篇只有“鸢飞戾天”一处,出自《诗经·大雅·旱麓》,原意是老鹰飞到天上,在这里的意思是指那些有志向、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意思就是,希望追求名利的人们也能欣赏山水之美,不要再热衷于功名利禄。

第二美,美在画面,可谓“文中有画”。

人都说诗中有画,这封书信却是文中有画。

开头一段:“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个字大处着笔,写出了作者乘舟从富阳到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渗透出的那种陶醉、自由、洒脱、随性,是让人何等的舒畅和心动,这是我第一次读到这封信时最被打动和最向往的境界。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个字则总领全篇,后面的两段分别写“异水”和“奇山”,而且行文始终环绕着“独绝”二字展开描摹。由“水”到“山”,由近及远,一幅山水画卷逐层展开。

富春江的水,在作者笔下,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看见底,连水中游来游去的鱼,水底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惊心动魄。

富春山在作者笔下,也仿佛有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奋发向上,千百成峰,层峦叠嶂。而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蝉叫个不停,猿猴也啼声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自成天籁,这是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

如果纯粹是写景,自然是很好,缺少了一些人生的况味和感慨,这封书信处处透着作者性情和生活态度。

这一点,北大学者陈平原教授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

这里的山水奇异超俗,饱含着由衷地赞赏之情。那负势竞上的寒树,那争高直指的气势,难道不是作者独立自由的一种个性,不是勇往直前的一种气势?与禽鸟共舞,与山水同乐,沉浸在这奇山异水之中,什么世间俗务,什么利禄功名,刹那间便会伴着美的体验灰飞烟灭。

文词的形式之美、文中有画之美和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三点,正是这书信被称为“世间最美书信”的三重门,每一重都有形式的考究、文辞的构造和意蕴的传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