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为什么跟刘备摆谱?

 摩旗谷 2019-05-12

诸葛亮北伐之前向后主刘禅上奏《出师表》,其中追忆先主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这便是成语“三顾茅庐”的由来。《三国志》对此也有“凡三往,乃见”的记载。当初刘备驻兵樊城,徐庶向刘备推荐自己的至交诸葛亮,刘备同意徐庶带诸葛亮前来,但诸葛亮却说什么也不愿去,最后在徐庶的劝说下,刘备只好亲自前往以礼造访,但前两次依然落空,直到第三次总算与诸葛亮相见,并征寻得有名的“隆中对”也就是“天下三分之策”。我们不禁要问,诸葛亮凭什么有本事向刘备摆架子?而刘备又为什么死皮赖脸地非要见到诸葛亮不可?难道仅凭徐庶这一介寒士的几句推荐吗?

事实上,早在三顾茅庐之前,刘备与诸葛亮至少有过一面之缘了,而且双方留下的印象都不太好。

裴松之收集各书史料时所用的《魏略》,以及司马彪所著的《九州春秋》均记载了一个相同的事件。其大意是说,当曹操两次击败袁绍,并逐步吞并河北的消息传到南方时,隐居南阳的诸葛亮预感到曹操下一步就要将矛头指向自己老家了,但荆州牧刘表性格迟缓、柔弱,又不懂军事,明显就是一只待宰的糕羊。因此,诸葛亮前去拜访驻兵樊城的刘备。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刘备并没有以礼相待,一是因为诸葛亮当时年少轻狂,二是因为在徐庶加入之前,刘备集团中并没有人和这位书生有过什么交情。(“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于是,刘备也不问他干嘛来,也不搭理他,自顾自地用别人送的水牛尾巴编起军旗来。年轻气盛的诸葛亮忍无可忍,就上前阻止他并陈述时局的紧迫性。很显然,这并没有引起刘备的足够重视。

后来,曹操击败匈奴和乌丸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到了荆州,事情果然被诸葛亮言中,再加上徐庶的鼎力推荐,刘备意识到这位年轻的书生的确是位优秀的人才。然而自古以来的文人可以不看重金钱、不看重权力,但没有一个不是要脸的。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刘备非凡的情商,你闹情绪不愿来,那我就主动去,一次见不到我就去两次,再见不到我还接着去,不就跑点腿儿的事吗?最终心诚则灵,不但问出了隆中策,还得到了一位中兴之臣。其实读书人大都情商低,属于最容易被感动的群体,这一感动不要紧,活活让诸葛亮为刘氏父子卖了一辈子的命,就算做到了丞相依然事无巨细,直到在五丈原被活活累死。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家族的三位堂兄弟:诸葛诞、诸葛瑾、诸葛亮。一个投身最强势力曹魏,一个投身中等势力东吴,一个投身最弱势力蜀汉。一家三个人分别压了三个宝。到今日,对于非历史专业的读者而言,少有人知诸葛诞,部分人了解诸葛瑾,而投身当时最弱势力的诸葛亮却被人们家喻户晓,历代诗人千古传诵,要知道诸葛亮前往投奔时,刘备连一块立足之地都没有,长坂坡被虎豹骑追得连妻儿都顾不得了。但赤壁一战扭转乾坤空,而促成孙刘联合的正是诸葛亮,即使在得到荆州前,刘备什么官职也没给他。所以,当年轻人选择一个企业时,不要只看它的规模,还要注意它的发展趋势,尤其体制内部的协作情况。只有当一个企业有发展空间时,个体才能有提升的空间。

关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计,因为预测的太过准确而导致不少人认为是后认为其润色的故事。其实,诸葛亮虽然名义上过着隐居生活,但他和陶渊明不同,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不关心,而且交友广泛,不论是东汉一流世家崔氏一族的崔平,还是寒门子弟徐庶、庞统,也不论是年轻的书生石韬、孟建,还是年长的名士司马徽,都与之友善。庞德公评论,诸葛亮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照映他们的水镜。这些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聊,从荆州形势,到东汉前途,再到天下人物的性格喜好等等,无所不谈。所以,诸葛亮的隆中对,很可能是基于襄阳社交人群观察天下大势所得的一致结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