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世界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车都

 老张的菜地 2019-05-12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技术蓬勃发展,汽车“五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共享化)趋势明显,汽车行业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快速重构,汽车产业正面临自1886年汽车诞生以来最大产业变革。
      湖北作为全国汽车产业大省,下一步如何布子?武汉开发区作为全国知名车都,下一步如何发力?
      4月27日至28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院士、我国汽车产业泰斗陈清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段正澄院士、北京科技大学胡正寰院士、武汉大学刘经南院士等,携中国工程院、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最顶尖汽车产业专家智库,齐聚武汉开发区,与省经信厅、武汉、襄阳、十堰、随州、东风公司负责人对话,就湖北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献智献策。
      院士专家们认为,湖北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有条件、有基础,但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做好顶层设计,实行产学研结合,跨界携手,实现新一轮加速发展。
      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湖北汽车产业大有可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助力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价值链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建设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湖北有三大产业大有作为。”4月27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周济院士,在先后听取省经信厅、武汉、襄阳、十堰、随州、武汉开发区、东风公司负责人情况介绍后说,武汉光电子产业现在国内已有一定地位和优势,生物医药产业也迎来“大健康”风口,汽车作为湖北武汉支柱产业,前景可期。
      就汽车产业而言,未来汽车产业发展方向是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共享化,核心就是新能源化和智能网联化。
      周济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技术突破口和结合点就在智能制造,即将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技术结合。体现在产品上,最突出的就是电动汽车数字化网络与互联化。所以,汽车产业对于湖北来说,在经济和创新两个方面,都具有极其重大意义。“武汉有条件,也能创造条件,把汽车产业发展好。”
      布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武汉、襄阳、十堰、随州、武汉开发区,已就产业发展路径进行了有效规划。
      如武汉市提出,将重点促进整车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投产力度,力争通过2-3年培育,形成10余款新能源畅销车型,以首辆燃料电池汽车和首座加氢站投入运行为契机,着重培育一批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科技创新企业,加大燃料电池研发创新、示范运行和产业化发展力度;着力推进国家级智能网联示范基地建设,依托东风公司这个龙头,构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科研创新平台,积极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吸引更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来汉集聚发展。
      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做好顶层设计,找准突破口
      4月27日,与会多位院士专家指出,湖北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必须目标明确,科学布局。
      “首要是顶层设计。”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院士表示,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毫无疑问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都有一个有序推进的过程。让新技术更好地支撑产业,就需要更好的顶层设计,实施“七新”(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功能、新装备、新能源和新模式)联动,可能会闯出一条路来。
      “当前汽车产业革命,电动化只是序幕。”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认为,未来五年,电动化的竞争会逐渐退潮,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方面的竞争,才是真正的主战场。“5G、人工智能的大规模、高难度应用,第一个就在汽车产业。5G、人工智能竞争背后,实际上就是网联汽车的竞争。”
      陈清泰认为,我们错过了第一次技术革命,也错过了第二次技术革命,但我们只要不失时机,就能赢得第三次技术革命。他说,目前中国在电动化涉及的核心领域和技术上都不落后,比如互联网技术、5G技术、信息产业等。他举例说,曾有一家欧洲大型车企找到我国一家小公司,让其提供全球化应用的车联网。“欧洲人对车联网要求低,而中国人天天在网上生活,对体验要求非常高,不断提出新问题。”谈及为何来中国寻求合作伙伴时,该汽车公司表示,能满足中国人要求的车联网,到欧洲去应用绰绰有余。
      一些专家表示,湖北发展电动汽车“醒得早,却起得晚”。20年前,武汉电动车就已上路,但现在与沿海省份相比,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显得稍慢。
      专家们认为,当今,各国都在竞相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我们不能再靠等和要,不能再重复靠购买国外专利技术生产的模式。他们建议,看准的事就要敢于去做,要有前瞻性布局。如智能网联汽车在城市道路无人驾驶虽还有一定距离,但可以将已成熟的智能技术,大胆应用到部分品牌车上,以提高用户体验感,增强市场竞争力。
      华中科技大学段正澄院士表示,武汉在氢能产业发展取得突破,要加速氢能汽车产业化步伐。
      别让“墙内开花墙外香”
      建言车都光谷跨界携手
      武汉开发区是全省工业主战场,现代制造业集聚区。光谷是我国智力最密集集聚区。但多年来,武汉开发区许多装备都是从沿海甚至国外引进,而光谷许多科技成果需到外地转化。
      武汉大学刘经南院士、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冯记春等多位专家指出,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不足,仍是目前湖北汽车产业发展的短板。“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方面,湖北高校已做了许多科研探索,但往往墙内开花墙外香。”刘经南坦言,传统汽车产业转型,不能忽视产学研全链条资源整合。
      陈清泰说,经济社会发展要靠大企业支撑,但要大企业在承担诸多社会责任的同时,去创新、冒险很难。这就要实现产学研结合,就是要实现大学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两个结合。他说,大学是知识创新、前沿技术创新,大学创新的成果不一定都由自己去转化。中小型科技企业吸纳大学科研成果,把知识变成可用的技术,这本身就是创新。同样,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不一定由自己去产业化,它作为大企业的创新技术要素,把可用技术向大企业转让,再开始新的创新。大企业的使命就是到市场上发现这些可用技术,通过购买或并购,利用自身的资本、品牌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以此形成一个完整产业链,从而实现源头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
      “车都出题,光谷作答。”陈清泰建议,武汉开发区与光谷要跨界无缝对接,每年甚至每季度开一个交流会,让车都的车企谈谈目前产业发展情况、遇到哪些问题,再请光谷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新技术、新想法,互相交流。
      电动汽车是大势所趋
      车企要加强科技创新
      “车都一定要有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的魄力。”冯记春表示,目前,武汉开发区基本条件已具备,如厂区建设、营商环境等,但在研究开发方面应加强。
      工信部装备司原司长张相木表示,湖北要增强发展自主品牌汽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比沿海一些车企,目前湖北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钟志华表示,在人才链和技术链方面,湖北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传统燃油汽车终将退出主流,电动汽车是大势所趋。”陈清泰介绍,通用、福特等车企巨头已在大幅裁员,将更多资金投入电动车和自动驾驶的开发。欧洲几家车企巨头对电动车的研发都是成百亿欧元的投入,并成批推出车型,5种、8种甚至于几十种车型可供用户选择。中国目前在电动车方面,虽占据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但绝不可掉以轻心。中国汽车市场占全球汽车市场的30%,是中外车企的兵家必争之地,未来竞争将非常激烈。随着政府补贴逐步退出,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内车企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依靠科技创新,汽车产业才有更好的发展。”周济说。
      一些专家同时建言,湖北要进一步重视自主品牌汽车培育。针对全国各地蜂拥布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现象,一些专家则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要科学规划、引导。
      数读全省汽车产业 2018年
      全省汽车产量266万辆(全国产量2796.8万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62.7
      亿元,汽车行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13.5%。截至2018年底,全省有约1400余家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其中整车企业21家,产能390万辆。
      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6.7万辆,同比增长14.5%(全国产量129.6万辆),占全国5.2%。截至目前,全省新能源车企已建成且获得资质产能45万辆,已建成还未获得资质的11万辆,正在建设18万辆,新能源车分布武汉、襄阳、十堰、黄石、荆门、黄冈。
      武汉市汽车产量170.38万辆。
      武汉开发区汽车产量105.4万辆,汽车产值2600亿元,占全省43.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