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汉字:望而生畏——说“畏”

 杏坛归客 2019-05-12

朱英贵

一、“畏”字小引

“望而生畏”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看见了就产生敬畏之心。这当中的“畏”是敬畏的意思,今人多将“畏”字理解为恐惧、害怕的意思,并非其本义。“望而生畏”原作“望而畏之”,源自《论语·尧曰》,其原文如下: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子张问:“你说的五种美德是指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问:“那怎样叫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孔子回答:“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有“敬畏”的心态。这种“敬畏”,就是始终保持一种谦虚求实的态度,就是对自己、对世界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思想家王夫之说得很是透彻:

天有所不敢,故冬不雷而夏不雪;地有所不敢,故山不流而水不止;圣人有所不敢,故禹、汤不以天下与人,孔子述而不作。人皆有不敢之心,行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中。

这里的“不敢”也是敬畏的意思。水敬山而绕行,山敬水而倾听。懂得敬畏,才会远离灾难;心存敬畏,才会和谐坦荡。敬畏长辈,父母嘱咐常记心上,就会少走弯路;敬畏老师,谆谆教诲常伴耳畔,就会多有收益;敬畏贤者,见贤思齐常找差距,就会进步更快。心存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敬畏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信念,更是理智成熟的人生体现。

王夫之所谓“有所不敢”就是该怕的要怕,诚惶诚恐,自警自省。历史上,大凡思维正常的人,都有所怕:怕天、怕地、怕祖制、怕规矩、怕公理、怕圣人之言、怕世道人心。怕,能制衡权力膨胀,使其少做错事、傻事、蠢事和伤天害理之事。

在《论语·季氏》中还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畏惧之心,“天不怕、地不怕”,百无禁忌,为所欲为,是非常危险的。人的一生,面对诸多诱惑迷乱,如果没有敬畏之心,迟早要出事,甚至身败名裂。敬畏能让人思有所“顾”、行有所“忌”,有所顾忌,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自我膨胀时知道收敛,远离邪恶,避免犯罪。

孔夫子和王夫之所谓的“畏”和“不敢”,就是敬畏。常怀敬畏之心,是一种责任,一种情怀,连天、地、圣人都心存敬畏,何况我们广大众生呢?人生如果没有敬畏感,那实在是很危险的,唯有心存敬畏,方得始终。

本文就来谈谈其本义为敬畏的这个“畏”字。

二、“畏”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畏”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畏”字的甲骨文形体由“鬼”和手持之物两部分构成,应该是表示戴鬼面具的巫师手持神杖表演敬神的仪式或者驱邪的舞蹈。金文基本上承继甲骨文字形,将手持的神杖写成了“卜”的形态,有的金文又增加了“攴”,以表示巫师持械施法,驱逐魔怪。战国文字(说文古文)的字形则改为从“鬼”、从“止”。小篆字形进一步发生讹变,现代汉字的“畏”字是在小篆形体基础上经过隶变与楷化形成的。

《説文解字》卷九甶部:“畏,恶也。从甶,虎省。鬼頭而虎爪,可畏也。

许慎所解的意思大致为:“畏”,就是厌恶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甶”和有所省略的“虎”会合成意。“畏”字就像一个怪物长着鬼头而张着虎爪,形象可怕的样子。

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他是依据小篆字形来解释字义,而“畏”字的小篆形体已经发生了严重讹变,故《说文》对“畏”字的解释是不符合它的构字理据的。

愚以为,“畏”字的构字理据当为巫师扮作鬼形手持神杖表演敬神仪式或者驱邪舞蹈,它应该与“威”字有字源上的意义联系。从“畏”字的甲骨文字形和金文字形来看,扮作鬼形的巫师,手中所持之物无论是卜还是戈,皆为武器、兵器,手执武器者威风凛凛,见之则让人心生畏惧。自弱者的心理体验,所感为畏惧的“畏”;自强者的心理体验,所感为威风的“威”。然而畏惧的“畏”和威风的“威”都不是“畏“字的造字本义,而是它的引申义。因为从巫师的角度来看,其字形表现得应当是敬神的宗旨,故“畏“字的造字本义当为敬畏天神之意。

  三、“畏”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综上所述,“畏“字的造字本义当为敬畏、敬重。例如:“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礼记·曲礼上》)郑玄注:“心服曰畏。”再如:“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又如:“先生固是余所畏,度量不敢窥涯涘。”(唐·韩愈《寄卢仝》诗)又如:“少游太学,诸生畏其能。”(宋·叶适《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

由此可以产生如下几方面的引申义,其中第一项引申义为常用义,它又可以产生若干个引申义来。

其一,表示害怕、恐惧的意思。例如:“不侮矜寡,不畏彊御。”(《诗·大雅·烝民》)再如:“吾闻忠不畔上,勇不畏死。”(《韩诗外传》卷九)又如:“飓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唐·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

由此害怕、恐惧的意思可以进一步引申出如下五种意思:

一是表示使害怕、吓唬的意思。例如:“夫民生而恶死,无以畏之,能无恐乎?若恐而承教,则度至于极。”(《逸周书·命训》)孔晁注:“以死亡恐民,使奉上易教也。”再如:“天下之兵皆去秦而与齐争宋地,此其为祸不难矣。愿王之毋以此畏三晋也。”(《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章》)又如:“前杀昭平,反来畏我。”(《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颜师古注:“令我恐畏也。”

二是表示忧虑、担心的意思。例如:“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史记·项羽本纪》)再如:“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唐·杜甫《羌村》诗之二)又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诗)又如:“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宋·陈师道《别三子》诗)

三是表示避开、躲开的意思。例如:“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三国·魏·曹丕《杂诗》之二)再如:“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唐·杜甫《畏人》诗)又如:“嗜道若饴,畏利犹虺。”(明·方孝孺《东阳葛府君诔》)

四是表示嫉妒、厌恶的意思。例如:“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史记·魏公子列传》)再如:“信知汉王畏恶其能,称疾不朝从。”(《汉书·韩信传》)又如:“遇贤者则爱,亲而敬之;遇不肖者则畏,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韩诗外传》卷六)

五是表示因畏惧而死于非命的意思。例如:“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礼记·檀弓上》)郑玄注:“(畏者)人或时以非罪攻己,不能有以说之死之者。”陈澔集说:“先儒言明理可以治惧,见理不明者,畏惧而不知所出,多自经于沟渎,此真为死于畏矣。”孙希旦集解:“畏,谓被胁迫而恐惧自裁者。”

其二,表示威风、威严的意思。例如:“天明畏,自我民明威。”(《书·皋陶谟》)孙星衍疏:“畏,一作威。明威,言赏罚。”再如:“闻畏而往,闻丧而还。”(《国语·鲁语下》)汪远孙发正:“畏,读为威……畏、威古字通。”又如:“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韩诗外传》卷三)

其三,通“围”,表示围困的意思。例如:“子畏于匡。”(《论语·子罕》)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匡人误围夫子,以为阳虎。”邢昺疏:“子畏于匡者,谓匡人以兵围孔子。”再如:“孔子畏于匡。”(《吕氏春秋·劝学》)陈奇猷校释:“畏乃‘围’之假字,畏、围古音同部,自可假借……《淮南子·主术训》作‘孔子围于匡’,尤为畏、围通之明证。”又如:“入匡郭而追远兮,念夫子之厄勤。彼衰乱之无道兮,乃困畏乎圣人。”(《文选·班昭〈东征赋〉》)吕向注:“《论语》云:‘子畏于匡。’言遭匡人围之也。”

根据上面对“畏”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畏”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畏”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畏”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不多,“畏”字在相关成语中大致有敬畏与畏惧两种含义,现分别举例如下。

其一,“畏”字在成语中含有敬畏的意思,例如:

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语见《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望而生畏——畏:敬畏。看见了就产生敬畏之心。今人多将“畏”字理解为恐惧、害怕的意思,并非其本义。源自《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畏威怀德——畏:敬畏;怀:思念。敬畏他的声威,感念他的德惠。源自《国语·晋语八》:“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

其二,“畏”字在成语中含有畏惧的意思,例如:

民不畏死——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语见《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人言可畏——人言:别人的评论,指流言蜚语。指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很可怕。源自《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视为畏途——畏途:可怕的道路。看成可怕的、危险的道路。也比喻看成困难的、可怕的事情。源自《庄子·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

畏首畏尾——前也担心,后也害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语见《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又作“畏缩不前”。语见宋·魏泰《东轩笔录》:“唐介始弹张尧佐,谏官皆上疏,及弹文彦博,则吴奎畏葸不前,当时谓拽动阵前。”

畏影恶迹——比喻庸人自扰,不明事理。又作“畏影避迹”。语见先秦·庄周《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夏日可畏——像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语见《左传·文公七年》:“鄷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