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器材】相机机身防抖好还是镜头防抖好?

 张問骅 2019-05-12

今天我们来比较撕一撕镜头防抖和机身防抖

在此之前先聊聊两种防抖的前世

佳能和尼康推行镜头防抖的最大原因在于他们在当初的选择,在1995年佳能推出了第一支带防抖的镜头(EF 75-300 F4-F5.6 IS USM

银色铭牌上用全称“IMAGE STABILIZER”高调宣扬自己是一枚防抖镜头

尼康要晚一些,2000年推出了第一支带VR的镜头。这段时间还是胶片机身大行其道数码机身寥寥无几的时代,为了让所有的机身(无论胶片数码)都可以享受到防抖,两个厂家的选择只能是镜头防抖。另外一个问题是,当时数码机身已经贵得发指了,如果再加入传感器防抖系统的话,机身数码化会更难推进。所以在那个时间点,佳能和尼康别无选择。

之后,数码机身的性能不断提升,价格也变得更加亲民。柯尼卡美能达(后来被索尼收购)看准时机发布了第一台拥有传感器防抖的数码单反Minolta DiMAGE A1

柯美将防抖系统命名为AS(ANTI-SHAKE)系统

作为攻擂者的柯美考虑到机身防抖(传感器防抖)的最大优势--所有镜头都可以兼容,想以此吸引消费者。比起拼命追赶佳能尼康的步伐,不如另辟蹊径。减少自己更新的各种防抖镜头风险的同时也给消费者以实惠。

家底就刨到这,进入正题

镜头防抖

优点一:更灵活,更有效

每支防抖镜头的防抖系统都是专门设计的,这要比机身防抖更有针对性。结果就是镜头防抖更加有效。另外一些镜头上还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需要切换防抖模式,比如有些镜头针对用户摇拍时的使用设置了开关,开启既可以关掉水平方向防抖功能以实现用户的创意需要。这样的功能在机身防抖中还没看到。

镜头上的防抖模式开关

优点二:长焦防抖更给力

长焦尤其是大光圈长焦大光圈镜头,机身有足够的空间装下足够尺寸的防抖组件。而机身防抖就不行了,在越来越紧凑的数码机身内部很难让传感器有足够的位移量抵消长焦带来的抖动。

防抖大炮随处可见

不防抖的大炮...更适合收藏

优点三:有利于对焦

这是针对使用相位对焦模块的单反或者半透机型(SLT)所说.拥有镜头防抖的系统,对焦模块接收到的是稳定后的画面,其结果是对焦更加从容准确。在无反相机上,由于对焦依靠传感器自身的反差对焦或者传感器上的相位对焦辅助点,对焦过程中画面也是稳定的,不会有问题。

镜头不防抖,后面的对焦模块压力就大了。

优点四:取景舒服

这个问题在长焦上更为明显,手持没有防抖的长焦镜头是件很头疼的事情,且不说构图是否精确,光看着都会头晕。

镜头防抖抵消了抖动,取景变得赏心悦目

优点五:机身无门槛

无论你是最实惠的入门机身甚至一些胶片单反,只要触点接触正常,镜头的防抖系统都可以正常工作。换句话说就是不管是啥机身,你都可以安心烧镜头。

EOS-1不带“D”依然可以使用当代防抖镜头

缺点一:镜头不全面

并不是所有镜头都是防抖镜头。一些出于成本原因,另一些出于设计原因无法配置防抖组件。近些年防抖开始进军到超广角镜头,更多的大光圈防抖镜头也一一闪现。我在这篇中提到了这类镜头:防抖还是大光圈?光线不好告诉你如何选择镜头

在这我要分享两个有意思的投票结果

对于定焦镜头:

防抖定焦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从投票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影友都希望定焦镜头光圈更大一些,并不介意是否具有防抖功能。

对于变焦镜头,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选带防抖的16-35mm f/4?还是选不带防抖的16-35 f/2.8?”的确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从戏剧性的五五开结果也可以看到大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

缺点二:镜头贵

你需要为每一支镜头的防抖组件买单,买的越多,厂家越开心。以小小白为例,带防抖6999,不带防抖3999,价差还是很可观的。

“I”和“S”每个价值1500元

缺点三:坑更深

仅仅更新防抖组件,有些厂家就会为此发布新镜头。对于“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朋友来说效果拔群,看到新镜发布的消息再望着自己手中光学结构一致但是防抖系统过时的“老”镜,那酸爽...

例子我就不举了。

机身(传感器)防抖

优点一:所有镜头皆防抖

对于防抖机身,只要能接上,任何镜头皆可防抖,无论是自动镜头还是手动老镜头,无论超广角还是超长焦,无论光圈有多大。在无反相机上,通过转接环的帮助,防抖功能可以突破卡口的限制推广到了几乎所有镜头上。在原系统上没法防抖的一些镜头(如一些超大光圈镜头)转接到一些防抖无反机身上就有了防抖功能,科技改变生活!

通过转接,F1.2老镜头就有了防抖!

优点二:防抖多一维

先看镜头防抖:2009年佳能发布了双重IS,双重防抖涵盖了两种抖动

倾斜抖动(上下左右摇摆)以及平移抖动(上下左右平移)

再看以奥林巴斯和索尼代表的五轴防抖:

与双重IS比起来五轴防抖多了旋转防抖功能,比镜头防抖多了一个维度。

优点三:镜头更小,更便宜,更耐用

缺少了防抖组件,镜头可以更小,更轻,更便宜。携带起来更方便。少了一个部件故障几率也要小一些。

优点四:更“纯粹”的成像

虽然拥有光学防抖组件的镜头不乏MTF超高的牛头,但不用考虑防抖组件的镜头光学可以追求更好的画质。大部分顶级镜头都是没有防抖的。

优点五:抖出高解析

抖只能让照片糊掉,而这两款相机越抖越清晰,可谓抖出了新意,抖出了黑科技。

伴随着宾得K-3II的发布,一项有意思的技术也浮出水面,RRS技术:通过机身防抖系统每次1像素的位移,连续拍摄4次,可以令每个像素位置上获得RGB三个通道的完整信息,其效果近似Foveon X3传感器。

尽管拍出来的照片还是2400万像素,但细节表现、色彩还原、减少噪点三大方面都显著提升。

( 细节上左图秒杀右图,RRS技术功不可没)

无独有偶,其实在K-3II之前,奥林巴斯就发布了具有类似功能的E-M5 II

相比K-3II,E-M5 II的高像素模式更加丧心病狂,同样是利用机身防抖系统,传感器每次以0.5像素步进位移,总共拍摄8次,最终可拍摄合成6400万像素RAW和4000万像素JPEG格式照片。

( 效果十分明显)

机身防抖抖出了新花样!

缺点一:取景看不到防抖效果

这曾是机身防抖最大的缺点,防抖效果是不能通过取景器看到的。原因在于当时的机身是光学取景的,传感器再卖力的防抖用户也无法看见。不过随着紧凑系统相机(无反相机)的推广,传感器防抖扳回了这一城。现在一些无反相机,只要用户半按快门,防抖效果就可以观察到,这和使用镜头防抖的单反相机是一致的。

在无反的世界中,取景无防抖已经是历史了

缺点二:长焦防抖不给力

现在的潮流,机身越来越紧凑,传感器可以移动的距离会收到机身尺寸的限制,在较长焦距时,传感器的移动量会不足以抵消抖动造成的效果。有些厂家对此也有策略就是使用机身与镜头双防抖。

使用防抖镜头时,镜头负责摇摆,机身负责平移和旋转。

当然,你要为两种防抖掏腰包了。

缺点三:机身更大,更重,更昂贵

以索尼A7为例,A7II比A7中了接近三分之一,机身厚度也有所上升。两者的价差有3000元左右。在A7进入5XXX价位时,索尼迟迟没有更新拥有防抖系统的APS-C格式微单,足见防抖系统的门槛还是很高的。

微单不微?A7II比A7厚了五分之一,重量上升了三分之一。

总结

现在看来两种防抖方式都无法被另外一种替代,最和谐的方式也许是两种防抖的结合(对钱包不和谐)。对于偏重长焦镜头的用户,比如体育,野生动物摄影师来说,镜头防抖无疑是最佳选择。而机身防抖简直就是为无反相机而生的,使用机身防抖的无反相机既可以让用户取景时享受到防抖效果,也可以让传感器上的相位对焦点更好的工作。此外,奥林巴斯和宾得利用机身防抖功能明显的提升了画面的解析力。

对于镜头来说,出现了两大阵营:

阵营一:防抖派

尼康AF-S 600mm F4G ED VR,大炮牛头防抖

佳能EF-S 55-250mm f4-5.6 IS II,狗头也防抖

经过多年发展,长焦镜头一定要有防抖的观念已经被大家所熟知,无论是变焦还是定焦,无论专门向还是入门向,无论牛头还是狗头,长焦镜头没有防抖都不好和人打招呼。

这几年,防抖技术开始向中焦、广角乃至超广角范畴发展。

比如

腾龙SP 24-70 F/2.8 Di VC USD(A007) 最早出现的防抖24-70F/2.8镜头

腾龙还推出了同样为F2.8光圈的超广变焦镜头

腾龙 (A012) SP 15-30mm F/2.8 DI VC USD

佳能和尼康也有相应产品:

上:EF 24-70mm f/4L IS USM

下:EF 16-35mm f/4L IS USM

佳能用两枚光圈F4的变焦镜头做出了回应

上:AF-S 24-70mm f/2.8E ED VR

下:AF-S 16-35mm f/4 ED VR

显然尼康比佳能更加看好防抖,为最新的二代“镜皇”AF-S 24-70mm f/2.8E ED VR配置了VR(防抖)系统,而在16-35焦段上和佳能是一致的。

在防抖定焦镜头方面佳能走在了前面,已有几款防抖定焦广角镜头

左:EF 24/2.8 IS USM 右:EF 28/2.8 IS USM

EF 35/2 IS USM,在一段时间内都是光圈最大的防抖广角定焦镜头

腾龙最近也在防抖定焦上发力,发布了

左:SP 35mm F1.8 Di VC USD

右:SP 45mm F1.8 Di VC USD

腾龙将防抖镜头的最大光圈带到了F1.8

阵营二:大光圈派

大光圈镜头对付弱光的方式是传统且简单粗暴的。而且这几年的大光圈镜头也随着技术的发展摆脱了全开不可用的名声。

比如

适马ART系列三兄弟

上中下分别为:

24mm f/1.4 DG HSM A

35mm f/1.4 DG HSM A

50mm f/1.4 DG HSM A

三枚镜头都是高性能低价格的代表。

佳能也在近期发布了搭载BR黑科技的新一代EF 35mm F/1.4L II USM

相信有BR的加持的EF 35mm F/1.4L II USM,画质会达到一个新高度。

变焦镜头方面

适马用一枚“一变顶三定”的SIGMA 24-35mm F2 ART把全画幅变焦镜头的最大光圈提升到了F2

适马直接将全画幅变焦镜头的最大光圈提高了整整一挡

针尖对麦芒

两个阵营都有庞大的镜头群,各自都有优势有劣势。

对于防抖镜头,尤其是光圈小一挡的防抖镜头,以防抖1635F4为例。虽然光圈小了一挡,但防抖系统往往能减慢快门2-4挡,也就是将曝光时间延长4-16倍,意味着手持方式下可以比大光圈的同焦段镜头收集到更多的光线。延长曝光时间还意味着你可以用诸如1/4秒手持拍摄水流、行走的人群或者车轨等题材。同时小一挡光圈也意味着价格更便宜,重量更轻,这些都降低了你购买和使用上的门槛。

手持1/4秒对于广角防抖镜头没有压力

但是防抖并不是万能的,当你需要“凝固”某些瞬间,比如你想在光线不好的地方拍摄快速运动物体防抖镜头就没有优势了,通常需要牺牲一挡感光度。另外,光圈小意味着物理通光口径小,对与营造虚化效果也敌不过大光圈对手。

银河并不是静止的,是需要“凝固”的,此时大光圈镜头就派上用场了

那么现在新问题来了!

“看到这里,机身防抖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