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京剧盛事这件第一,还没有第二。 张火丁《霸王别姬》5.11星期六早上9点开票,我能想到头天晚上有人会来排队,但小伙伴传来视频,5.10,周五一早就有人来了,提前24小时+ 公司就在长安西北,所以周五下午4点多我溜达过来看了一眼,是这种情况。 晚上公司有交流会,8点散会,我又过来溜达了一趟,是这种情况。 然后我就建国门坐地铁回家了。虽然完全可预计周六的排队盛况和买票难度,但我毕竟不是灯粉,不会彻夜排队,最多是觉得京剧圈难见这盛况,作为观众,又在北京,参与参与。 周六早上8点37到长安,我以为会排到大门外,还好,长安有足够的空间,即使盛不下观众的热情,也能盛下观众的身体。我见到出差过站的“京剧大连”微信公众号的小毅同学,既然赶上了,就感受一下,毕竟而今做一个京剧粉丝,这样场面难见。 9点开票,所有人都在看手机,大麦据说有80张,点开就是秒光。大麦这么牛的票务网站,也只有二楼的一隅。突然响起一阵掌声,由于当时我们排在西边展板后,看不到发生了什么,我想应该是第一张票售出。 后来看到网上传出这张票,不知道是不是那位排在第一的红衣女子,这一两天,她的样子已经在微信微博上广为流传吧?以一个戏迷的方式,也可以成为焦点。 从西侧展板后绕出来,才看见大厅的大部分,此时9:06。 队伍中颜值挺高的年轻人非常多。 为啥张火丁这么火? 这个问题已经不需要探讨了,学院化的解读没什么滋味,也于现实意义不大。我和身边两个年轻观众聊天,都是从小喜欢看戏,男生最喜欢程派,不算专粉火丁,自己看不看都可以,来给朋友买票;女生是一定要买到票不可,但没想到会这么排队,说如果早知道,会选择昨天就来排。 昨晚就来排队的。(图/小毅) 大概就是这两种心态吧。但共同的一点是一定要等到最后,看是否能买到?京剧这几十年毋庸讳言的低谷里最需要的,不就是这种“一定要买到票”的年轻人吗? 队伍在缓缓行进,虽然工作人员对我们这一排说不需要排了,不会买到,但也没人离开,可是目测排队的这些人,和长安的座位也似乎还能匹配。据说两台电脑在工作,但以戏曲演出为主的剧场里的电脑硬件水平也可想而知,何况还有基于查验身份证的限购。如果场场都这么大卖,也早值得投入在互联网+上。 我想作为戏迷,也不排斥体会一下排队买戏票的乐趣,因为这个时代的流量巨星们,早把追星的标准提高了N次方破了N次元。我们大概也想体验到机场接爱豆把玻璃都挤碎的疯狂,也愿意看到各种资本都砸向戏曲把国家一级演员们真正变成市场上的大明星日进斗金当纳税大户!可惜,不能! 大前年看过张火丁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江姐》,网上购票;大前年也在长安买过张火丁的《荒山泪》,是要排队,但也只排了半小时而已。大家如今是换着地方刷手机,排队可能也不嫌难过。排在熟悉的长安大戏院,于我来说虽然过程较长,但有充裕的时间思考并写公号推送,我觉得应该排队,而且京剧界应该有更多的演出让大家排队,但事实是把京剧推向市场努力了这么多年,路也没走通过。一朵鲜花固然不算春,但好歹还有这一朵。 演出票大卖甚至秒光的事,在文艺抑或娱乐市场上是经常可见的,比如北京人艺的《茶馆》,比如音乐剧法扎,巴黎圣母院,歌剧魅影。只是在京剧界,因为太久违了,所以就显得张火丁很扎眼,把用尽平生所学、开足一切媒体马力(当然,到底有没有用尽和开足?也存疑)也卖不满座的京剧界大多数人对比得有些难堪。但市场上的检验最骗不得人也最真实。 开票后买不到票的吐槽快速占据了超话,由此引发了各种议论,然而在长安排队的人们,大多很淡定,或者说没有在这个大厅里实际地排过队,就缺少一些发言权。虽然有转手就卖了高价的,但那不是在意料中的吗?也有帮朋友买票的,愿意出这份力,看彼此的交情;交情不够的,彻夜排队的辛苦费,你说几位数合适?人群中有没有黄牛?一定有,但大多数人样子都还不错,对待京剧和爱豆的拳拳之心,写在脸上。 还要什么? 11:04排到这里,当然我前边还有一个S形队伍,搬着小板凳的老人家应该是买到了,这样年纪的观众其实不需要场外人帮忙呼吁应该照顾,因为她来看爱豆,虽然驼背而身体康健,可以到场买票,就超越了大部分同龄人。 待等你我到这年纪,还能有这样的精气神和经济实力来看京剧吗?还能有这样现象级的京剧演出能看吗? 票子终会卖光,不管剧场或者主办方留了多少,放了多少。既然没有提前离开,就一定要“排久见”,大概前面还有不到200人的时候,剧场工作人员出来告知售罄,为了不让大家空等,《霸王别姬》年末还有一场,接受登记预定。于是,大家又欢喜了。 坚持到最后的人,没有人不留下姓名、证件号、手机号,以待岁尾! 这一次排队的经历在我的观剧历程中是第一次,我觉得挺好的,也挺难得的,相信和我皆在长安排队的观众也不会烦躁,买到票的自然不必说,价钱几何都没有人逼他扫码;没买到这场的对于这个结果也能够接受。至于其他的,在现场的气氛中你真看不到有什么不满,如同场外人士以为得那样。 说来说去,好像并没有说怎么能买到一场张火丁的戏票,我没有买到,只获得了预订资格,看似也没有发言权,但这三个小时和身边陌生观众聊天,大家对京剧都有一颗炽热之心。一个“国粹”头衔让京剧被捧得太高了不免“罗幕重重围住了广寒”,上边不冷吗? 中国戏曲学院张火丁教授 张火丁是个好演员,是演员就想演戏,我前几天看过百年票社“憩余同乐社”演出,连票友都那么喜悦于登上一个并不华丽的舞台,何况演员?学了通身的本事是为了在远离城市经济文化中心的戏曲学院教戏吗?总觉得不是。而为戏曲培养新人绝对没有错,但教授人在盛年,自己出来演戏才能为京剧拉粉,京剧这一代观众都粉丝渐少,还能等到年轻一代成才站上舞台吗? 能买到张火丁戏票的唯一办法,就是教授能够更多地出来演戏,传承不是在寂寞的教室和排练厅,自己都稀罕露面,又怎能教学生体会到氍毹的快感?剧场里都不火爆,怎能吸引年轻人中的佼佼者报考戏校?演出都不挣钱,拿什么来彰显价值?看京剧都很少有排队买票,国粹又凭什么以“国”冠之? 《锁麟囊》剧照 这些年,故宫火了,国家宝藏火了,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之名完全可以成就很多事,但就到京剧这里,还是不成;汇聚了中国几乎最多的国家一级演员的这个事业不应该如此。张火丁这样的艺术家应该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观众愿意花钱看,这就是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