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习大要:有“活”点,必有“定”点;“活”的要灵,“定”的要劲;“活”动的是阳,“定”住的是阴;会了“活”“定”变换,阴阳转化才基本入道太极。 练太极拳要注意五趾抓地,脚上抓上力气就够了。十六部身形要求我们都讲过,这儿就不需细讲了。例如形断意不断,意断气不断。只要两手有照应,你就用意念把两只手用气连起来。平时揉气球,变小,变大。一拉气球这么大,两只手还能照应,好了,野马分鬃这么一走,两手用气球连着,这儿就不空了。若这儿没气连着,就空了,这从武术上来讲是个禁忌。两手分开了,当中没有意念,就被人打空点了,对方手一托着就打你中了。如果你意念连着那儿,他那手一托,你马上就会回中。好多动作都是用意念连起来。在武术里面,只要一说什么手,神、意、气都需带出来,否则就不叫武术了。同学们现在还做不到,因为你的气量还不够。好多动作,你里边的神气够那个量,你才能这么做。比如拿宝剑一晃,别人一看剑动得很大,其实剑走中路,剑还在中点上。只是拿身形一晃,把两边的剑打开了,剑尖没有离开。你量不够,没这个气势,光比划是不行的。为什么教同学们从太极功上练起来?要先充实里边,不是光让你走个架子就行了。
现在我们是功和架子一块来。虚领顶劲,身体要动起来,看着很柔和,可绵里藏针,绵里裹铁,里边暗藏着松沉劲。你得松开,动作不能飘。将来练太极功之后,再练抻气、拉气,感受就会变样。你们现在练坐功,还没有放松,还绷着劲。我为什么让你们先绷劲呢?物极必反,让你绷劲绷到头它就会放松了。现在让你绷劲又没劲绷,让你放松又放不开。绷劲别绷上边(上身),否则容易憋气。会阴部、小腹部、大腿根、股四头肌、腿使劲绷。一吸气,大腿绷劲,一呼气脚后跟往外蹬,脚尖往上翘。每个呼吸都这样使劲,看有没有感觉?等你会绷了,慢慢就会放松了。你真要会放松了,你就会体会到肩与胯合是两者连在一块了。肘与膝合,气一动弹,都连到腰。手掌一动弹,脚一动弹,手与脚是对应着的。通过练坐功,松腰开命门窍,就可以体会出外三合、内三合来。
这些不是我的太极拳老师教的,以前不这么教。有好多东西是从老师那儿演化过来的,有的是自己反复揣摩出来的。我学过西医,懂解剖学;搞过中医,懂经络、气血、气化;以后又搞气功。我有这几个方面的优越性。另外老师喜欢也是一方面。老师说个事,当时你别逞能,说完之后你记住,过上几天老师再一说,你说老师你怎么说的。老师想:“我没说这么多,这孩子怎么会这么多,孺子可教!”我是搞医的,那点解剖学知识我还能不知道?老师们不知道这些。一说你就会了(其实我早就会背),老师都愿意教好学生。所以我对老师讲,你别这么夸我,我上学就背这些东西。我们学解剖学干什么呢?就是让你清楚骨骼、肌肉、血管、神经、内脏,你用哪儿就想那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我学中医基础干什么呢?经络循行这些知识都是有用的。我从1959年初开始,学了半年多经络,到现在都已经四十年了,我还能背全身的穴位、经脉。你要学它,你就努力去钻它,要不就别学它。就看同学们想不想学它。别说你把我们这些课程都掌握了,你就大概齐读了之后,在脑子里把它整合出一个模模糊糊的整体,那就挺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