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太极猝死后,继位的顺治帝是捡了个漏吗?这怕是得问问多尔袞和孝庄

 昵称535749 2019-05-12

500

500

爱新觉罗·皇太极,史称清太宗,后金汗国第二任大汗,也是满清开国皇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个儿子,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十月即1592年11月,死于清崇德八年八月即1643年9月,活了52岁。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个儿子,皇太极的十四弟,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十月即1612年11月,死于清顺治七年十二月即1650年12月,活了38岁。

崇德七年即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皇太极生俘了明朝抗清大奖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东北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定鼎中原已是必然。次年八月,就在清军将要入关、夺取明王朝全国政权的前夜,皇太极却因心脑血管疾病突然死于时为满清首都的盛京(今沈阳)后宫。

500

皇太极死得突然,没有留下任何临终遗言,最要命的是其生前没有明确继位人。按当时有关制度,这样的情况下就得要用“八王议政”的方式来推举出合适人选,继皇帝位。这下热闹了,满清王朝统治集团各方势力纷纷亮相,围绕帝位继承问题明里暗里展开了撕杀博弈。

当时,有资历,有声望,有能力竞争皇帝大位的共有三种势力。

其一,是时年34岁的皇太极长子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皇太极有11个儿子,但其余的还小),其支持者主要有皇太极生前统率的正黄、镶黄旗和豪格本人统率的正蓝旗以及索尼、鳌拜等宗室大臣。

其二,是时年31岁的皇太极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袞,其支持者主要有他亲自统率的正白旗、镶白旗,以及他的哥哥英亲王爱新觉罗·阿济格,弟弟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等宗室大臣。

其三,是跟随清太祖打天下立下卓著功勋的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也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二儿子。不过这礼亲王代善年老体弱,已经没有了继位的念想和争权的冲动,只是作壁上观,坐收渔利。

所以,皇位争夺战其实就是在睿亲王多尔袞与肃亲王豪格叔侄之间进行。

500

多尔袞之所以在皇太极突然驾崩、自己又富有资格、声望、实力的情况下没有称帝,主要原因还是出于对江山社禝前途的长远考虑,以及对当时严峻斗争形势的正确判断。

多尔袞很清楚,肃亲王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继承大统名正言顺且实力强大,而自己作为皇太极的兄弟来个兄终弟及也合乎情理,况且自己的实力也不弱,只是要硬拼的话,后果肯定不堪设想,最好的结果也难免两败俱伤。这样一来,伤害最深的是大清国,益处最大的是明王朝,不说是入关定鼎中原,夺取全国政权无望,起码也要晚个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追随太祖,太宗出生入死几十年,不就是为了打天下吗?这赢得天下才是终极目标,而获得皇位只是权势地位。权势地位固然重要,也很诱人,但再重要,再诱人也没有夺取天下更重要,更诱人。

所以,当两大势力僵持不下,各方都犯难的时候,清朝开国元勋、八大和硕贝勒之一的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侄子)提出,由皇太极尚未成年的幼子爱新觉罗·福临承继皇帝位,同时由自己(济尔哈朗)和多尔袞摄政的时候,多尔袞权衡利弊之后最终表示同意。多尔袞想,这个折中方案比较切实可行,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旗都能够大体上接受,同时还对自己有至少三大好处:

第一,若自己强行登极,优势不是很明显,肯定会引起两白旗与两黄旗的火并,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于国家不利;损兵折将,于自己更不利。第二,真要是豪格上位,自己既不甘心,也极易招致日后豪格的打击报复。第三,让福临来做皇帝,既打击了豪格,自己又能摄政,还避免了宗室的内讧。

500

综合考虑下来,自己不称帝而让福临当皇帝,对自己还是比较划算的,况且还有和他多尔袞关系比较暧昧的“皇嫂”庄妃,也就是皇太极的老婆、顺治的亲妈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当郑亲王济尔哈朗端出这个接班皇太极的折中方案时,他多尔袞真的再没有不同意的理由了。

不过,这一切是不是庄妃,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后来的孝庄太后给多尔袞挖的一个坑呢?这个还真不好说。如果孝庄是一个一般的女人的话,那么就用不着怀疑了,但实际上孝庄却不是一个一般的女人,所以这挖坑就成了大概率事件了,也很符合她一贯的行事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