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晚期,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削弱三桓(...

 real寿元调养 2019-05-12
春秋晚期,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削弱三桓(鲁国的三个卿大夫,把持朝政)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三桓之一)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不再担任司寇,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或56岁)。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到各诸侯国游学,在各国都受到冷遇。一日走到郑国,孔子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东门旁发呆,子贡问一郑国人:孔子在何处?郑国人答,东门边有个老头子像一只丧家之狗在发呆。

鲁哀公二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着弟子又离开了。

孔子在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近十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各国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可谓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在一次游历途中,孔子被围困于匡地,却不惧不怨,他泰然自若的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才是一个比较真实的孔子。从他的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志向:克己复礼,推广仁政思想。也可以看出老孔其实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最起码不装逼。君子当仁不让,他认为自己有能力的地方,绝不会故作矜持;而对于自己的不足,也不惧自省。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最终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在《为政》篇中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完美总结。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年逾七旬的孔子不再寄期望于政治,专门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

三年后,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又过了大概两年,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于是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说着,孔子流下了眼泪,又道:

“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73岁。

—— 张锋《“锋”说三千年·第38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