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义奇:不要留恋人人都是受害者的社会

 昵称63708061 2019-05-12

这本书,两年前看过。今天下午无事想起,拾起旧文,重新修订,再次发过。试想,倘若人人都认真读过这本书,或者当年的亲历者都能将事情记录下来,或许整个社会的风气,会有很大改变。最起码人们的认识,不会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作者开篇发了一个宏愿,说要以改善人类生存状况和质量为目标,勇往直前。着实让我激动了一番。读过之后,才发现他的文章,只是记述了若干个小人物,在当年政治运动扰动下的平凡(悲惨)命运。无非是重现过往的点滴真实,用得着发这么大的誓愿?想要下点真功夫的学者,究竟需要拿出多大的勇气?像我这样的外人,恐怕是很难理解的。

书中所载那些小人物的不幸,折射的是中国传统中的某些阴暗面。这样的社会、生态,绝对不是一个人、一群人能够营造的。历来如此,各有表现,或者干脆说,于今为烈而己。

作者只记述了历次运动中被整的人的悲惨遭遇,如果有可能,再整理一下当时得势的人(整人的人)的生活和命运,我觉得也不会好到哪去。

一是整个社会都在折腾,物产贫瘠,总量限制,谁的生活也好不到哪去。权贵者,大约仅仅果腹而已。

二是非常时期,大约整人者也是势如累卵。人人自危,整人者随时就有可能变为被整者,大家都是提心吊胆。谁还想过这种生活?

三是在一个封闭动荡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攻守随形势变化,整人者必被整,也是社会规律。模糊印象当年村里威风凛凛的大队支书,包产到户后竟然沦落到口食不济。有人说,要是他们吃饱,整个社会都会饿着。回过头想想,他们也应有吃饱的权利。

那样的社会里,正常的人性得不到关照和伸张,这才是关键。为什么呢?

如果一种社会生态,生活在其中的人,几乎都是受害者,这样的社会生态肯定不会受到追忆和怀念。搞不懂,为什么有些人,会怀念几乎人人都可能被整的时代,怀念饥肠辘辘的时代。如果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按照简单的“敌人拥护的就是我们反对的,敌人反对的就是我们拥护的”方法论,对现状不满时,希望另一面出现,这也是可能勉强理解的。但现在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多样性已经是常态,有十多种可以吃饱肚子的生活方式不去选择,非要哭着喊着怀念过去那种饿肚子的生活,一般人的境界,大概是理解不了的。

像作者这样的学者是社会的良心,把当年的一些小人物命运的真像大白于天下,就是想让后来者明白,有些事情千万不要重来。《边缘人纪事》的价值,即在于此。至于杨奎松先生为什么鼓起那么大的勇气,他应该有他自己的道理。

一本书不可能包含太多内容。就小人物类似的命运,如果有个历史纵深的比较,对于一些丑恶习俗的揭示会更深入。如果对当时整人的人的命运也做个追踪,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揭示会更全面。不过,这个民族从来就不缺少明白人,关键是没有必要的骨气和勇气。

人类都是社会化生存,人不可能只为自己活着。必须认知到,所有的生命,都是和我,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结合在一起的。当今世界,你不可能独善其身。所以说,我们生活的社会,每个人既是原因,也是结果。当我们面对我们不想面对或承受的结果时,想想当初,该我们努力的时候,努力了吗?

过去的价值,是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过去最不应该扮演的角色,就是包袱。如果过去成了包袱,就要鼓起勇气扔掉。

很是敬佩作者"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作者李义奇博士授权代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