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 | 北平学生用话剧投身抗日救亡 士兵高呼“打到东京去”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5-12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收藏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两本写于1938年的团体日记,记载的是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宣传抗日的一段经历。打开这本日记,我们从中仍能感受到当时在战火中激情燃烧的青春。

记忆 | 北平学生用话剧投身抗日救亡 士兵高呼“打到东京去”

剧团成员轮换记录日记 留下激昂的珍贵文字

这是一本团体日记,始记录于1938年2月23日,也就是北平学生移动剧团成立的半年后。翻开日记,第一页上写着“愿我永恒”四个字,这四个字是日记的发起者庄璧华写的。

从庄璧华开始,剧团十几名成员每周轮换记录。70多年过去了,泛黄的日记上,激昂的文字依旧清晰,飞扬的青春始终难忘。

1938年9月11日 日记

朋友,同志!让我们皆饮吧!别时容易见面难,我们更加尽量的饮吧!结果,何厅长,钟先生都醉了,钟先生痛哭流涕,恋恋不舍之感,同志!勇敢一点!“再会吧,在前线上。”

这段文字写在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即将奔赴延安之际,也是移动剧团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今年96岁的张昕是这本日记的捐赠者,也是北平学生移动剧团中唯一健在的主人公。张昕说:“那段日子非常难忘,是我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时候,如果当时接受了另外的东西,可能我的性格、我的人生道路会不一样。”

青年学生逃离北平 组成宣传队宣传抗日精神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地下党北平市委书记黄敬决定组织青年学生逃离北平,中共党员张楠向黄敬提议,趁此机会组建一支青年学生宣传队。于是,党指派清华大学学生荣高棠担任剧团的党支部书记。

1937年7月15日剧团成立,第一批加入的有张楠、张楠的二妹张瑞芳、上海左翼作家荒煤以及杨易辰等人。多年后,荒煤的秘书严平在《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一书中,这样描述了剧团成立时的场景。

《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

那一天(1937年7月15日),还来了不少同学,他们相互介绍,有的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有的却从此成为一生彼此依靠的朋友……

那天,他们讨论了很多问题,把剧团的名字定为“农村服务旅行团”,他们还三三两两地抢着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一起唱歌,情绪激动而热烈……

记忆 | 北平学生用话剧投身抗日救亡 士兵高呼“打到东京去”

话剧《打鬼子去》首次亮相 近千名观众被深深打动

北平沦陷后,剧团成员一路辗转至河南、江苏等地,剧团名字也由“农村服务旅行团”改为“北平学生移动剧团”。

1937年9月,在南京国立戏剧专门学校的礼堂里,剧团迎来了自己的首场演出,荒煤的话剧《打鬼子去》首次亮相。

严平介绍说:“这部戏张瑞芳演一名村妇,丈夫被抓,孩子被枪杀,她一下就疯了。”

严平曾采访过剧团里的很多人,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张瑞芳为了更好体现丧夫丧子之痛想出的“妙招”。张瑞芳在孩子的襁褓里面放了红药水,她把手伸进去再抽出来时,手上全是血,情感一下子就爆发了。

演出过程中,日军飞机轰炸南京,演出被一长串警报中断。观众并没有动,等警报过去,话剧又继续上演。

当天台下坐着政界、文艺界、新闻界名人等近千名观众,演员和观众都深深地被打动,陷在了剧情中。

20元生活补贴每人只拿5毛 经费全部用于抗日救亡

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之后,张昕也去南京找姐姐张楠、张瑞芳,加入剧团。而随着程光烈、王拓等人的陆续加入,移动剧团的首批15人全部到齐。

1937年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时任国民政府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的何思源愿为剧团提供所需的各类活动经费以及每人每月20元的生活补贴,剧团又改名为“山东省教育厅移动剧团”。

20元中,每位成员每月只能拿到5毛的生活费,其余的钱由剧团统一用于抗日救亡活动。张氏姐妹、荣高棠等人原本出身富裕家庭,但他们很快学会了一分一分地算着花。

《放下你的鞭子》街头上演 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生存问题解决之后,剧团开始在山东境内和周边举行抗日救亡演出活动。

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是剧团的保留剧目,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一对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靠卖艺谋生的父女。一日,女儿香姐正要提嗓,却因饥饿难熬,晕倒在地,老父即举起鞭子打她。

演出就在街头,观众就围在身边,每一鞭子都是实实在在地抽在演员张瑞芳的身上。

每次演出都有人喊:“放下你的鞭子,为什么打她?”这时,老父亲和香姐就会诉说日本侵华、家乡沦陷等辛酸,控诉一切的苦难都是源自日本人的侵略。所到之处,都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冒雨欢送将士上前线 士兵呼喊“打到东京去”

1938年3月22日的日记中,记载的是剧团欢送将士上徐州会战前线的情景:

1938年3月22日 日记

27师19旅26路孙连仲军长的队伍要到前线去,我们来欢送他们,我们向着一个一个的车厢唱歌,致敬,喊口号,他们是那样热烈的回答着我们。我们喊着收复失地,他们却喊着打到东京去。不打倒日本人不回徐州。领导人的喉哑了,在苍茫的夜色里,听到的似万马奔腾的欢欣……”

而8月21日张楠记述她们与部队士兵同乘一列火车,剧团的人坐在车顶上,任大雨浇在她们身上:

1938年8月21日 日记

“我们高声唱,我们大笑……雨丝跳进张大的嘴里,雨的细沫迷蒙了眼睛……”

张昕回忆说:“雨点像子弹一样挺疼的,越到那时候大家越高兴,什么都唱,把我们会的歌都唱一遍。”

走过34个县及村镇开展宣传 最终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上严重的营养不良,疟疾、伤寒几乎让剧团里的所有人轮流病倒。1938年3月到8月间,剧团成员王松山因伤寒去世,郝龙、张瑞芳、荒煤等5人因身体等原因陆续离开剧团。剧团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而早在黄敬去根据地之前,就已经秘密给荣高棠下达指示:最终将剧团带到延安去。

在告别晚餐上,剧团成员与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国民党派驻剧团任团长的钟志青一起开怀畅饮。

从1937年7月15日剧团成立到1938年8月,一年间,剧团先后在江苏、山东、湖北、河南等地的34个县及村镇,宣传抗日救亡。

1938年10月,在荣高棠和张楠的带领下,剧团大部分成员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投身抗日救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