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3.2018回归课本(规律公式)
2019-05-12 | 阅:  转:  |  分享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扫描

(一)物体的运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速度公式:v=v+atx=v+at速度位移公式:v-v=2ax(式中不含时间t)平均速度公式:-=v==(式中不含加速度a)末速度位移公式:x=v-at二、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的7个推论三个基本推论(1)Δx=aT(2)中间时刻速度v==(3)中间位置速度v=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4个比例式(1)物体在1T末、2T末、3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2∶v3∶…=1∶2∶3…(此式可由v=at直接推出).(2)物体在第Ⅰ个T内、第Ⅱ个T内、第Ⅲ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s=1∶3∶5…∶(2n-1).可描述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之比等于连续奇数的比.(3)物体在1T内、2T内、3T内、……的位移之比s=1(此式可由s=at推导出).(4)物体通t1∶Δt2∶Δt3∶…∶Δtn=1∶(-1)∶(-)∶(-).三、平抛运动的4个重要推论运动时间:t=,由h和g决定,与v无关.水平射程:x=v,由v、hg共同决定.方向:任何相等时间内,速度改变量相等,且=g·,方向竖直向下.图象:=2,式中θ、α分别为速度、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如图所示).四、圆周运动线速度:v==(单位:)

2.角速度:w==(单位:)

3.周期:T=(单位:)

4.转速:n是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圈数(单位:,r)

5.向心加速度:a==rω(单位:)

相互关系:①v=rω②a==rω=ωv=(二)相互作用

一、力万有引力F=(G为引力常量,m、m为质点的质量),重力:G=mg(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弹簧弹力:F=k(胡克定律,k为弹簧劲度系数)滑动摩擦力:F=μF(μ为动摩擦因素,F为正压力)电场力:F=qE(库仑力):F=(q、q为点电荷)安培F=BIL洛伦兹力:F=qvB(θ为v与B的夹角)分子力: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引力和斥力都增大,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引力和斥力都减小.分子间的斥力变化快些,当r≥10r时,不呈现分子力.8.核力:核子间的核力为短程力,只有在距离为10-15内才能呈现,是一种强相互作用.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方法(1)平行四边形定则(2)三角形定则(3)正交分解法



F合=

合力的方向与x轴夹角θ=

2.力的分解(1)力的分解方法——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仍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不附加条件有无数组答案.(2)三种情况已知合力F,两个分力FF2的方向,求两分力大小,有唯一解.已知合力F,分力F(或F)的大小和方向,求分力F(或F)的大小和方向有唯一解.已知合力F,分力F的大小,分力F的方向,求F的方向和F的大小,可能有唯一解(F=F),可能有两个解(F>F)可能没有解(F)也可能有一解(F),θ为F与合力的夹角.(三)牛顿运动定律

1.牛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表达式a=(或F合=ma)(这里都用国际单位).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

一、定律万有引力定律F=G开普勒第三定律:=k(k是一个对太阳系所有行星都相同的常量)二、思路物体绕星球作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在星球表面,万有引力约等于物体的重力三、卫星的绕行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与半径关系由G=m得v=,所以r越大,v越小.由G=mω得ω=,所以r越大,ω越小.由G=m得T=2,所以r越大,T越大.由G=ma向得a向=所以r越大,a向越小.黄金代换:近地时mg==gR四、三种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7.9是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和最大绕行速度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11.2第三宇宙速度:v=16.7五、地球同步卫星的六个一定:轨道位置和绕行方向一定:在地球赤道正上方并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周期一定:T=24小角速度一定高度一定h≈3.6×10线速度大小一定v≈3.1×10(不到第一宇宙速度的一半)向心加速度大小一定(五)功和能

一、功的计算公式=F·s(α为力F与位移夹角)单位二、功率=(定义式)=Fv·单位(常用单位有、马力)三、动能定理表达式:=mv-mv总==mv-mv四、势能1.重力势能:E=mgh(h为相对零势能面的高度)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W=-ΔE弹性势能:E=kx(x为弹簧伸长量或压缩量)五、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条件: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表达式初=E末=-(系统势能减少量等于系统动能增加量)=-(系统内A部分机械能增加量等于B部分机械能减小量)通俗常用表达式:mgh+mv=mgh+mv(六)静电场

一、电场电场强度定义式:E=(定义式,对任何电场适用)点电荷电场:E=匀强电场:E=(d为沿电场线方向距离)注意:电场线越密的地方电场强度越大.二、电场力做功=Fl=Eql(θ为电场强度E与位移l的夹角)=E-E(静电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量)三、电势能与电电势能E: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把它从这点移动到零势能位置静电力做的功E=W电势φ: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φ=电势差:电场中两点间电势的差值叫做电势差=φ-φ=四、电容电容定义式:C=电容决定式:C=(真=(介质中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决定式)(七)直流电路

一、基本定义或规律电流定义:I=电源电动势:E=(W为移送电荷q非静电力所做的功)电阻定律:R=ρ(ρ为材料的电阻率)部分电路欧姆定律:I=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为电源电动势,r为内电阻)二、电路电阻的串并联并联电路总=I+I+I+……总=U=U=U=+++……=I=I=…=IR=U=P=P3=…=PR=U串联电路:=I=I=I=……总=U+U+U+……总=R+R+R+……===…====…==I三、电功和电热纯电阻电路电功=电热:W=IUt=Q=I=电功率=电热功率:P电=IU=P热=I=非纯电阻电路电功≠电热W=UIt>Q电功率≠电热功率P电=P热+P其他

四、电路动态分析:程序法:部分→整体→部分局增大,减小)总增大,减小)总减小,增大)端增大,减小)固定支路变化支路得出结论口诀法:“串反并同”,当一个电阻增大时,与之有串联(或间接串联)关系的电阻上的电流,电压、电功率都减小;与之有并联(或间接并联)关系的电阻的电流、电压和功率都增大,反之亦反之.极限法: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分别滑至两个极端去讨论.五、伏安法测电若R、R、R大小大致可估.当R时,用内接法,R测真当R时,用外接法,R测真当R=时,内外接法均可.当R、R、R的大小关系未给定,用“试触法”六、测量电路中滑动变阻器两种接法

负载R上电压调节范围(忽略电源内阻) 负载R上电流调节范围(忽略电源内阻) 相同条件下电路消耗的总功率 限流接法 ≤IL≤ EIL 分压接法 0≤U E(IL+I) 比较 分压电路调节范围较大 分压电路调节范围较大 限流电路能耗较小(八)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

一、半径周期计算式半径:R=(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qvB=得出).周期:T==二、圆心确定:画出轨迹上任意两点F向的方向(或速度垂线方向)的交点即为圆心.三、运动时间:求轨迹对应的圆心角θ,则t=,圆心角θ等于偏向角α.四、对称规律:粒子从某一直线边界射入,又从同一边界射出,速度与边界的夹角大小相等.在圆形磁场区域沿径向射入的粒子,必沿径向射出.(九)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一、磁通量(简称磁通):计算:Φ=BS(B与S垂直).磁通量有方向,但不是矢量.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大小回路:E=n.导体切割磁感线:E=BLv(θ为v与B的夹角).导体绕一端旋转切割:E=BwL三、感应电流方向判定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右手定则.四、自感电动势:自感电动势:E=L自感系数(简称自感或电感,单位亨利,符号)与线圈大小、形状,圈数以及是否有铁芯等因素有关.(十)交变电流与变压器

一、交变电流的四值瞬时值e=E=I最大值E=nBSω(讨论击穿电压)=nΦ=平均值:=Bl(计算通过电路截面的电荷量)=n=二、理想变压器一个原理:电磁感应(互感).两个特征:①无漏磁;②无铜损.三个决定:①输入电压U决定输出电压U;输出电流I决定输入电流I;输出功率P决定输入功率P四个关系:电压关系:=(一个副线圈或多个副线圈均适用);电流关系:=(适用一个副线圈。多个副线圈用n=n+n+……);功率关系:U=U(适用一个副线圈,多个副线圈U=U+U+……);频率关系:f=f(频率均相同).(十一)简谐运动及机械波

一、简谐运动受力特征:回复力F=-kx.运动特征:加速度a=.

3.位移:x=A单摆周期公式:T=2.

5.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g=二、波的特征波的干涉条件:频率相同振动加强条件:某质点到两相干波源(同相)的距离差ΔS=kλ(k=0,1,2,3,……).振动减弱:=(2k+1)(k=0,1,2,3,……).波的衍射: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差不多普勒效应的规律:波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两者靠近,观察者接收的频率增大;两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三、声波可闻波20超声波f>20000次声波f<20(十二)光学

一、光的折射折射定律的三个要点(1)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共面;(2)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常数,即=n.(光从真空或空气射入介质)折射光路是可逆的.折射率的两种表达形式(1)n=(2)n=.二、全反射的临界角为C,则==.三、双缝干涉双缝干涉图样特点(单色光)中央为亮条纹、两边是明暗相间间距相等的条纹.影响条纹间隔的因素:=λ,其中Δx为相邻明纹(暗纹)的间距.为双缝间距离,L为双缝到屏的距离,λ为光的波长.

(十三)电磁波与相对论

一、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5个要点(1)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2)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定的电场,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定的磁场.(3)不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不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4)振荡的(即周期性变化的)磁场产生同频率的振荡电场,振荡的电场产生同频率的振荡磁场.(5)变化的磁场产生的电场方向可以利用楞次定律来确定.

2.电磁波的特1)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在真空中传播.(2)电磁波是横波,电场方向和磁场方向都与传播方向垂直.(3)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能发生反射、吸收、折射现象.(4)电磁波具有波的共性,能产生干涉、衍射等现象.(5)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光速,在介质中波速减小,遵循波长、波速、频率的关系.(6)电磁波向外传播的是电磁能.(7)电磁波可脱离“波源”而独立存在,电磁波发射出去后,产生电磁波的振荡电路停止振荡后,在空间的电磁波仍继续传播.三、相对论长时间间隔质量l=lΔt=m=(十四)动量和动量守恒

一、动量动量表达式:p=mv.动量的变化:=mv′-mv(适用于同一直线上,一般规定初速度方向为正).动量定理:F合=I==p′-pF1t1+F+F+……=p′-p.二、动量守恒定律守恒条件:(1)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所受外力之和为零.(2)系统中的内力远大于外力.(3)系统在某一方向上所受合外力为零,这一方向动量守恒.几种常用的守恒表达式=p′=0=-(系统分为两部分)通俗常用表达式:m+m=m+m三碰撞、爆炸、反冲均可用动量守恒定律解答.碰撞过程三个制约因素动量制约动量守恒,②动能制约系统动能不增加,③运动制约运动变化合理.弹性碰撞:碰撞前后动量守恒、动能也守恒.

(注意m,m=m,m三种情况)(十五)波粒二象性

一、能量子:ε=hν为普朗克常量,h=6.626×10-34二、光电效应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hν-W光电效应截止频率ν=(W为逸出功)光子的动量p=使光电流减小到0的反向电压U:遏止电压mev=eU(vc是光电子初速度的上限)三、物质波(德布罗意波):=(p为实物粒子的动量)四、不确定性关系:

(十六)原子物理

一、原子与原子核大小:原子半径数量级10-10原子核半径数量级10-15二、玻尔理论能级量子化氢原子的各能量值为E=(n=1,2,3……)基态能级为E=-13.6轨道半径为r=n(n=1,2,3……),r=0.53×10-10玻尔原子模型中辐射条件:hν=E-E三、原子核衰变规律衰变:Y+衰变:Y+射线伴随衰变和衰变产生,不改变原子核的电荷数和质量数.有关半衰期公式:m=m()

m0为衰变前放射性元素的质量,t为衰变时间,T为半衰期,m为经t后剩下放射性元素的质量.四、爱因斯坦质能联系方程:=mc=(十七)热学

一、分子大小直径数量级一般为10-10估计分子直径用单分子油膜法d=质量数量级一般为10-26每的任NA=6.02×10-1(阿伏加德罗常数)二、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W+Q符号法则:内能增加,ΔE为正值,外界对物体做正功W取正值,吸热Q取正值.反之,则取负值.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一: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热传导有方向性).表述二: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认识: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热力学零度)-273.15℃不可能达到.[注:热力学温度T同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为=(t+273.15)]

三、气体压强、体积、温度间的关系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公式、规律读书指导第12页









献花(0)
+1
(本文系张作亮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