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朋友们聊起关于怎么教育孩子的问题,一位朋友说,17岁跳楼的那个孩子,如果父母小时候对他严厉过,那么现在就不至于骂了一句就跳下去;还有一位朋友说,孩子要从小培养心理耐受性,长大了才能更好地面对挫折; 他们的言语中透露着不打不成才的思想,认为如果从小到大父母都不吼孩子、打击孩子,那么孩子到了社会上遇到打击,他就会受不了,就容易走向极端。 有教育专家指出,经常被吼大的孩子和没被吼大的孩子,在长大后他们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经常生活在大吼大叫的环境中,孩子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并且有可能得自闭症;也会失去创造力和自信心,长大后可能会没有出息;也可能让孩子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并且容易记恨父母。 打击教育就是对孩子的教育吗?01、抗挫能力的培养和父母的打击教育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美国“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简·尼尔森博士说:「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样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了如果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就应该先要让他感觉更遭?」 前段时间看综艺节目《女儿们的恋爱》,大家问Selina的妹妹任容萱,有没有因为感情的事责怪过爸爸时,她崩溃到掩面哭泣。她说,父亲对她的恋爱没有太好的指教,反而是各种打压,每次都说她眼光差,这让她对自己一度失去信心。 爸爸后来在节目中坦白说,之所以那么说,并不是女儿交的男朋友不好,而是他想把事情最坏的一面铺垫给女儿,让女儿有点心理准备,未来在受伤的时候才不会那么疼。 就像我们身边的很多父母一样,误以为在生活中多给孩子些打击,就是给孩子制造了经历挫折、经历失败的机会,这样孩子就会变得耐挫了。 有句话说的精辟:不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挫折,孩子就成长了,就有了抗挫力。打击教育不等于挫折教育,这只是一种错误的「伪挫折」教育。 父母吼叫孩子、打击孩子、贬低孩子,都不是挫折教育,这种方式反而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失去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信任。 02、父母认为的“挫折”教育非但不能给孩子提升抗挫能力,反而给孩子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无条件接纳组”的孩子,即使成绩糟糕,也不会在负面情绪滞留太久,更不会因此自卑或自我封闭;相比之下,“有条件接纳组”的孩子,遭遇成绩糟糕的挫折后,情绪反应更强烈,不少孩子情绪低落,自卑心理也频频出现。 这是因为“有条件接纳组”的孩子认为没有人爱自己,包括自己的爸妈,他觉得自己被全世界抛弃了,他失去了人生的意义。“无条件接纳组”的孩子认为不管什么时候父母都会无条件的爱自己,情绪和心态常常处于乐观的状态。这种心态,能帮助孩子因为“小”进步而快乐,因为“大”进步而幸福,这样在孩子面对挫折时,会具有自我安抚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继续努力。 03、打击教育其实父母是给自己的不当行为披了一件华丽的外衣。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说:有时候,与其说这种感觉是孩子的行为所致,倒不如说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疲惫、压力、焦虑或不快。
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很多父母都说过这样的话。看到孩子的一些行为很生气,就会身不由己的吼孩子、打击孩子,过后又说是为孩子好,希望孩子能原谅自己。 美名其曰是为了孩子,可结果却伤害了孩子。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一部分家长,他们确实是打心里为孩子考虑,想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但你是否真的认真审视或是考虑过孩子的需求与感受? 我们应该怎么改变这种打击教育呢?01、转变思想 有句话说:'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 要想改变对孩子的打击教育,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打击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内心深处反对这种教育方式。 希望上述的例子能让大家转变看法,能够从心底里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改变这种教育方式的必要性。 02、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会冷静处理 研究表示,父母经常产生吼孩子、打孩子的冲动是因为他们都极度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只要有负面情绪需要发泄,就会选择冲孩子吼叫、打击孩子、甚至对孩子动粗来发泄。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会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就是一台被破坏的机器。” 我自己在和孩子相处时,如果被气的不行,会选择离开,离开几分钟,看会书、刷会手机,让自己转移下注意力,等心情平静下来后,再去面对孩子,和他沟通。 有个教育专家说的精辟:与其看着我们最爱的孩子受伤,何不去管理好我们自己的情绪。 03、用同理心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记得之前有位作者说:没有忘记小时候的父母是好父母。
多回想一下我们的小时候,可能还不如咱们的孩子呢,那你就会对孩子宽容一些,理解一些。 承认孩子是不完美的,是会犯错的,能让我们理解孩子的行为,面对孩子的一些“调皮捣蛋”,能够很轻松的宽松他们。父母有同理心,孩子能感受到被理解与接纳,心理充满积极的情绪,会更愿意做一些正面的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