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被财报“骗”了 2019 05/12 12:48透视财报,才能看到公司真正的价值。

 患之立 2019-05-12

——馨金融

随着新金融领域的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每到财报季,大家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去年新金融领域的许多公司都对于会计准则做出了调整,用ASC606替代了旧准则中关于收入确认的全部内容。

在新的规则下,我们讨论过很多次该如何区分公司真正的业绩增长与准则变动带来的变化。此外,还有一系列关于财报的问题值得关注,比如:

· 同一家公司的同一份财报,为何有人说利润上升,有人说利润下降?

· 好好的盈利公司,为何一上市反而亏损了?

· 同样都是季报,为何中概股和美国本土科技股的披露内容有很大不同?差异的还是非常重要的经营性财务数据?

· 经营数据的口径究竟有多大可操作余地?新旧准则的变化会对财报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基于对2018年几十份财报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答案。

enjoy~

别被财报“骗”了

文 | 亚澜 蔡宝汪

来源 | 深响(ID:deep-echo)

美股港股的2018Q4及全年财报披露总算告一段落了。

去年是IPO大年,有许多金钱绞肉机都登上了二级市场的舞台。而随着招股书和财报的披露,一些此前不为人知的故事也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

深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完成了接近40份财报的解读(注意,是解读,不是发通稿),从大类区分,覆盖了美国本土科技公司以及主流中概股企业;从行业划分,包括电商、本地生活、在线旅游、搜索、社交、咨询平台、视频、直播、互联网金融科技等多个细分领域。

而在我们的深度解读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有意思的现象。

深响在本文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汇总及解释,希望能给投资者以参考,让报表使用人在日后,阅读财报及分析财报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刻且有针对性的理解财报中相关数据的意义。

1

公司盈亏指标多,

读者看完蒙圈了

我们先看腾讯的例子。

今年3月21日下午,腾讯发布了2018年全年及第四季度业绩报告。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巨头之一,腾讯在公布业绩报告后,整个资本市场及科技圈一片惊叹。

市场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

一方面,众多媒体报道公司业绩大幅下降,并使用 “腾讯交出历史最差财报”、“四季度净利大跌32%”等文字来表达对腾讯第四季度数据的失望;

而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提出,“腾讯财报被误读,腾讯业绩并未下降”、“单季盈利虽下降,但是支付、广告以及云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

对于一份由客观数据组成的业绩报告,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大家产生了如此大相径庭的理解?而对于同一家公司,为什么有人说他利润上升,有人说他利润下跌呢?

为了解开以上疑惑,我们需要先从财报中的几个核心报表项目说起。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阅读财报的过程中,比较关注的几个核心数字有: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Non-GAAP(非通用准则下)下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

收入自不必多说,是公司业绩的来源所在,收入的增长、收入的组成、各单项收入的增速等都是体现公司业务发展好坏的核心数据。

而公司有了业绩来源后,最后到底挣了多少钱,就要看利润了。

营业利润是指公司经营过程中,取得收入扣减掉与经营直接相关的成本、费用后剩余的利润,简单来讲就是这部分利润只和经营相关,而公司获得的存款利息、政府补助、违法违规缴纳的罚款这些,都不在营业利润范畴里。

而净利润对比营业利润,就是将刚才提到的所有与经营非直接相关的收入、费用包含进去后,最后剩下的,就是净利润。

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一般是针对上市公司来讲的。意思是说真正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利润。净利润与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的差别就在于,一般上市公司都会有子公司,而往往很多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并不是100%全资控股。

如果有些子公司是80%控股,那么在计算净利润的时候,就会把子公司的全部利润计算到整个集团内;但是实际上上市公司的股东对于子公司只拥有80%的权益,因此在计算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利润的时候,要减掉20%属于其他股东的利润。

我们日常在研究报告、财报解读文章中,提到的上市公司利润大多数是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股东的这部分净利润。而之前提到的媒体文章中,解读腾讯利润大幅下滑,也是指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另外,大家在阅读研报和财报文章中,经常会看到GAAP及Non-GAAP利润的区分(港股财报中叫非通用会计准则)。

深响在之前对戴尔公司财报的深度解读文章中曾进行了详细说明。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GAAP的全称),即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是美股上市公司的提法。在美股上市的公司根据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的规定,在披露定期财务及业绩报告的时候,需按照通用会计准则的规定披露财务数据。

而Non-GAAP则是公司依据自身情况在GAAP准则的基础上,将一些与公司日常经营不相关、或者偶然发生的重大影响进行调整剔除后的财务数据,目的是更加合理且可持续地展示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

用更通俗的意义理解,GAAP就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计算出来公司的业绩,其中包含了公司在过去一个季度或一年内各种经营、非经营、以及偶发的收入、支出;而Non-GAAP则是公司将很多非经营相关、以及偶然发生的损益进行剔除,从而反映公司更加真实经营状况的报表。

同时,Non-GAAP准则也考虑到公司财报在各个期间的可比性。因为公司在某个期间发生特定的重大支出,但以上支出实际是会对未来很长时间发生影响。如果仅将以上某项支出在GAAP准则下放在一个季度内,去与其他季度的业绩进行比较,就会造成当季度与其他季度数据的不可比性。

Non-GAAP指标常被使用在IPO招股说明书、年度及季度报告中,它的作用是给投资者及股东提供更有价值的财务信息。

因此,实际上作为投资者或者报表使用者,在对一家公司的盈利水平进行衡量的时候,更多的是参考Non-GAAP(港股为非通用会计准则)下公司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指标。

而腾讯在第四季度报告中,披露的非通用准则下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是剔除了员工股份期权、投资公司利得损失、投资产生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以及减值损失这些非日常经营相关项目后,得出的体现实际经营盈利能力的利润。

因此,我们看到腾讯自2017年第一季度,在非通用准则下归属于股东净利润仍然是呈现持续增长状态,只是考虑到其体量因素,在2018年增速呈现放缓,但并没未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利润大幅下跌。

另一种比较容易使报表使用者产生疑惑的情况是,原本一家公司在未上市的情况下是处于盈利状况,但是在IPO完成后,公司在上市当季度甚至上市当年变为亏损状态。

虎牙就存在以上情况。虎牙在2018年5月11日登陆美国纽交所,根据其招股书显示,公司在2017年第四季度即实现盈利,但是公司在上市后披露的当季度财报中却显示,公司在第二季度归属于股东净亏损为21.3亿人民币。而最终公司18年全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19.4亿。

好好的一家公司,为什么一上市反而亏损了呢?出现以上情况可能存在两种因素导致。

第一种情况是,大多数公司在IPO之前会给公司高管及核心员工授予大量期权,这些期权在公司IPO的时候,会完成行权变成公司股票。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这部分新增的股票是作为员工为公司贡献所发放的激励,是员工薪酬的一部分,应作为薪酬支出,因此在IPO当季度会形成巨额的薪酬费用,从而导致公司在当季度形成亏损,甚至全年亏损。

而另外一种情况,则是由于在IPO过程中,公司的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其公允价值(fair value)在转换的过程中大幅上升,导致费用大幅上升。

简单来讲,就是在美股上市的公司,其在IPO之前大多会进行数轮融资,融资进来的股东其享有的股份为优先股(具有债务的性质,类似于接受了投资人借款融资),而在IPO的时候,这些优先股需要转换成和创始股东性质一样的普通股(享有相同收益权,但不享有相同的投票权)。

但是由于大多数优先股进入公司的价格是比IPO时股票的价格要低的,而优先股又具有债权的性质。相当于之前公司欠优先股股东100元,但IPO时,欠的钱公允价值变成了200元,公司又多欠了100元,因此会形成巨额的公允价值变动的费用。虎牙在IPO当季度形成大额亏损就是由以上原因导致。

图片来源:虎牙季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