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提起“物理”二字,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会是: 类似“引力波”这样的深奥超前的物理发现, 或者学生时代物理课本上的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 在很多人看来,物理一直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而有一本书为物理和生活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那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奇妙的物理学》。 ↓↓↓视频搁这捏↓↓↓ 这本书是俄罗斯最有影响的科普作品之一,它的作者是俄罗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安德烈·瓦尔拉莫夫 和科普作家 列夫·阿斯拉马卓夫。 在书中,作者以科学家的眼光,用精巧的构思和生动清晰的表达,讲述了我们周围的物理现象。 接下来,我们就用一幅画来展示一下书中内容 这幅画看似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原理。 比如,我们对蓝天已经司空见惯了,但你可曾想过,天为什么是蓝色的? 其实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困扰了人们, 但直到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才对此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我们看到的白色的太阳光其实是由不同波长的七色光混合构成, 瑞利认为:天空之所以是蓝色就是因为当太阳直射大气层时,大气里面的分子散射了更多波长较短的蓝光,从而使得蓝光布满了整个天空。(瑞利散射) 而剩下的光,在我们看来也就成了蓝色的互补色—黄色。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蓝色的天上看到黄色的太阳。 而在早晨和傍晚,太阳光水平入射大气层,需要穿过更厚的空气,更多的短波光由于瑞利散射而被消耗,余下的光的波长就更长了,所以我们在早晨和傍晚看到的太阳会是火红色。 相反,在没有空气的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就会是黑色的天空中一个明亮的大白球。 与天空不同,海的颜色则会受到天空颜色、自身深度和内含物质的影响。这使得不同地方的海洋,颜色可能大不相同。 但无论什么颜色的海,总是会卷起白色的浪花,就像蓝色的天上总是飘着白色的云一样。 海浪中的气泡和云中的液滴的尺寸都比可见光的波长大得多,这使得太阳光在其中散射时不同波长的光的散射强度都差不多。 因此我们看到的海浪和云朵依旧是阳光的本色——白色。 既然提到了云,我们现在把注意力转向云的形状,画面中这种云叫做积云,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它的顶端一般是比较蓬松的,而下端比较平直。 是什么原因让云成了这样的形状呢?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需要重现一下云形成的过程: 海水蒸发出来的水蒸气搭着空气对流的便车飞向高空,越往高处走,周围的温度就越低。 在海洋上,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一度。 当上升的水蒸气逐渐冷却到一特定温度时,便开始凝结出小液滴。 我们管这个水蒸气凝结的温度叫做水的露点温度,虽然露点温度在高度上对应大概上下几十米的范围,但是云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绵延数百数千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积云底部是平的。 当然,这幅画还包含着许多其他的物理原理。而且这本书中也还有许多其他的有趣的例子。 无论你是在户外,还是在周六晚的厨房,都能恍然发现:“物理不只存在于实验室和课本当中,我们就置身于奇妙的物理世界“。 而物理学的魔力不仅仅是它可以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表现一些我们本看不到的事物。 让我们回到蓝天的问题: 爱因斯坦在瑞利的基础上,根据熵增原理对天蓝问题给出解释:阳光的散射本质上是受空气本身的密度涨落的影响。 由于空气分子一直在进行着无规则的热运动,所以在小的尺度范围内气体的密度可能这里大那里小,这使得空气的折射率在到处变化,最终把光线散射向四面八方。至此,我们才真正了解了天为什么是蓝的。 我们能看到蓝色的天,能看到白色的阳光透过三棱镜变成七色的光带,但很显然,我们无法用肉眼看见分子。 其实,我们的身体仅仅能够感知和处理这个世界很小的一部分信息: 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760nm之间, 耳朵能够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20 ~ 20000赫兹…… 这些信息仅仅占这个世界很小的一部分,但对于我们来说,这已经是我们这幅血肉之躯感知世界的极限。 所以,我们只能利用基于物理原理设计的工具来探寻世界的本质。 那么……了解世界的本质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看起来好像没有,但毕竟我们就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总不能一直困在真实世界的井底吧。 |
|
来自: 海阔天空7815 > 《柴知道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