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贵人语迟”成了宽慰家长的“一剂良药”,认为孩子说话晚、不会说、说不清不是严重的问题。 但很多家长都没搞清楚“贵人语迟”的真正含义。“贵人语迟”的意思其实是说话做事要认真思考,不要急于表达,信口开河。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说话晚的孩子比说话早的孩子智商更高。所谓“贵人语迟”,不存在的。 1 孩子语言功能发育的几个基本阶段 1~2月:咿呀学语。 2~6月:笑和尖叫。 8~9月:类似“妈妈/爸爸”的声音。 10~12月:会叫“妈妈/爸爸”。 18~20月:20—30个简单词,这些词一般都是动物、食物、玩具;理解陌生人50%以上的语言。 22~24月:50个以上的单词,这些词范围已扩大到人体器官、衣服、交通工具、人物等方面;理解陌生人75%以上的语言。 3周岁:具有250个以上的主动词汇,能够说出简单的短句,如“宝宝吃饭了”“妈妈不要说话”。 5周岁:掌握母语的语法。 如果宝宝到了20月龄还是“金口难开”,就需要引起重视,可以带宝宝到相关机构早点筛查和干预。 2 如何引导孩子早开口? 01 丰富语言大环境 孩子的语言学习是需要密集轰炸的,这种密集轰炸在于孩子需要时刻被唤醒语言沟通的“氛围”。 孩子的语言累积量需要更长一点时间的浸泡,才能量变出现质变。 现在的家庭,爸爸妈妈白天上班,可能也就只有晚上2个小时和孩子读绘本,孩子的有效语言输入环境,也许就只有这晚上的两小时。 所以这个语言大环境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并不是足够丰富的。 02 做个生活中的解说员 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情景,跟宝宝多说话。或者穿衣服或是在屋子里做家务时,告诉孩子自己正在做什么,就像讲故事一样。 小家伙的耳朵可尖着呢,正在发育的语言中心会处理每一个听到的词语。 通过这样的方法,宝宝可以接触到大量新的词汇,听得多了,宝宝慢慢感知和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自然就会开口说了。 注意说的时候千万别干说,带点感情,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 03 不要太“善解人意” 有的父母觉得和孩子自言自语很傻,而另外一些父母却因为太过聪明,反而影响了宝宝的语言发育。 比如,当宝宝的眼神看向了一个牙胶,在孩子还没有任何表示之前,善解人意的妈妈,就已经拿起来这个牙胶递到了孩子的嘴边。 然而,这样的善解人意,会让宝宝失去表达的动力:“反正我不动嘴,你也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干嘛还要浪费力气?” “宝贝,你想找的是什么呢?”“是哪个,你再告诉我?”“哦,你要的是水杯,水杯对吗?”“是蓝色的水杯,还是红色的水杯呢?”“好的,那我把蓝色的水杯递给你。” 这些对话每一次都延展了语言的范畴,也让孩子能够一步一步拓展语言的丰富度。这便是语言交流的重要一步,让语言具备“功能性”。 语言并不只是为了某个单独的目的,更多的是一种丰富话题的延展孩子的表达途径。 了解背后的思考意图,掌握核心的交流信息,会成为孩子沟通质量的关键细节。 孩子意识到这点,无形中其实也提高了逻辑思考能力。 开始注意到不同词义之间的区别,也开始加深对不同指向的理解,这些反过来,都助力拓展了孩子的语言丰富度。 04 不要对孩子做消极暗示 尤其当着陌生人不要说我的宝宝不爱说话,乱贴标签。要学会尊重宝宝,树立宝宝的自信心,多给孩子做积极的暗示,哪怕宝宝只说出一个字也要表扬。 另外,让宝宝多接触小伙伴,大声读绘本、多多出去旅行,都是好办法! 孩子说话晚,原因可能有很多。在排除了一些身体和智力因素,甚至是自闭症因素之外,如果只是单纯语言发育迟缓,爸妈大可不必太焦虑。 在生活中,尽量给孩子创造说话的环境,多与人交流,多和孩子对话,相信孩子一定会给人一个大大的惊喜!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超级育儿师(supernanny-ipcn) |
|
来自: 似水年华3n3qbb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