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纪难题:应该尽量抽时间陪伴孩子,还是努力工作活成他的榜样?

 和善书屋 2019-05-13

《鞋狗》这本书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它有两个版本--普通版和“青少版”,是少有的翻译书籍具有两个版本,而且两个版本销量都很高的书籍。

《鞋狗》青少年版的出版,邀请了六位青少年参与,他们提出的意见被广泛接纳。这六位青少年里,其中的一位,是毛大庆的女儿。

她也参加了这一次分享会,简短介绍了青少年版的创作过程。小姑娘17岁,刚刚完成了自己在南极的徒步。我当场就被这个不张扬、有温度的姑娘圈粉了。

签售环节结束后,我和她聊了一会,我问,“平时和爸妈怎么相处呢?”她说,“其实我小时候,他们都特别忙,我习惯了一个人生活。”

所以,我压根儿没有从她那里获得一些“育儿良计”。相反,我觉得自己得到了一个挺让我失望的答案:没有陪伴的父母,也可以拥有这么优秀的孩子。

回家以后,我和先生聊起了分享会:

“她小时候爸妈都没时间陪她,你看她还是那么优秀。”

“他爸妈肯定忙的啊,很大可能是保姆或者老人带大的吧。”


“我过去认为放弃工作陪伴孩子很必要,现在我在思考,父母是“陪伴”重要还是“榜样”的作用重要?”

“你怎么想?”


“我觉得,父母无论以何种方式参与到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可能都被我们夸大了。”

嗯,继续说......

其实这几年,我和很多当了父母的朋友聊天,许多家庭有了孩子以后,都面临着这样的选择:

陪伴孩子,在事业上做出让步,不能太忙,不能出差太多,不能996;

努力工作,孩子交给老人或是保姆,无意中错过很多孩子成长的宝贵时刻。

这似乎是一个无法协调的矛盾。

在过去的文章《被嫌弃的“隔代教育”》里,有这样几个数据:

1、中国的隔代抚养率在全世界是最高的。据不完全统计,中国500万个城市家庭中约有2/3以上,孙(或外孙)子女的抚养和照看需要依赖于老人。

2、目前中国女性工作率超过70%,不仅紧追着男性的80%,还高居世界女性工作率的榜首。

3、美国的父母产假长,家庭主妇的比例高,baby center、各种社区保育配套完整。家里一个人工作,全家人都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全职太太更可以享受免税优惠。

4、在日本,全职妈妈不仅不需要缴税,还可以自动享受社会保险,不管你有没有上过班,只要达到65周岁,就可以享受保险的待遇,领取国民年金。

其实,现实让父母根本没得。可总有一些声音,让不管做哪种选择的父母内心都倍受折磨:

“陪伴对孩子多重要啊?你现在不陪他,赚再多的钱,孩子毁了也没用!”

“你怎么能在家带娃呢?读那么多的书就当个全职妈妈(爸爸),你能有点儿出息吗?”

我能理解身处这些言论风暴中的爸妈,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好像自己不管做出何种选择,都是错。

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一本挑战传统儿童心理学观点的《教养的迷思》一书中,自己得到了一些启发。

朱迪斯·哈里斯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教养的迷思》一书发表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全书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探讨:

父母的教养能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也可以称之为“性格”)发展?

本书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不能!

哈里斯把“父母的教养影响到孩子的人格”这一观点称为“教养假设”,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混淆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观点。

有个笑话说,有人跟一个老师讲,要对她班上的一个问题儿童好一点,因为这个孩子的家庭是破裂的。这个老师说,我完全理解,哪个家庭摊上这样的孩子,都会破裂的。

这个笑话似乎有点刻薄,不过道理确实是这样的:父母对待不同的孩子,很可能会有不同的态度,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

比如在《爸爸去哪儿》里面,一向对儿子严厉的爸爸陈小春,在带别人家的小公主泡芙的时候,就变得异常温柔有耐心。留下Jasper在一旁抱头痛哭:我们不一样。

朱迪斯·哈里斯认为,父母对孩子的人格的发展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身上拥有的相同的基因,但是父母后天的教养对孩子人格发展却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也就是说,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不是父母的教养方式,而是孩子身处的社区。

作者举例说,移民家庭的孩子,他们到一个新的国家,父母比较难完全融入当地的文化,说话也带有严重的口音。

但是他们的孩子却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学会当地的语言,接受文化,融入当地孩子的圈子,慢慢成为一个真正的当地人。

作者在书中分析了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小孩,他们的成长一般也会比较好,长大后一般也比较优秀,但是作者认为不是父母的影响形成的结果。

而是因为同一个社区里面,这群孩子的群体精神内核是积极向上的。

简单来说,作者认为孩子其实受到同伴的影响比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影响更大。

其实类似的研究,在社会学领域早有突破。1964年,著名的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教授带领了一个研究小组,收集了美国各地4000所学校60万名学生的数据,进行了美国教育领域内最大规模的调研。1966年,科尔曼向国会递交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报告,这就是美国社会学史和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

科尔曼在报告中指出,在传统社会中,儿童的成长过程会受到家庭和邻里的关注,这些构成了儿童成长的“社会资本”。但随着现代社会结构的变化,父母工作压力不断增加,邻里人际关系逐渐淡漠,儿童所获得的“社会资本”越来越少,这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了巨大的负面作用。

许多学者延续了科尔曼报告的方向,对儿童成长与“社会资本”的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们学业成绩的高低,以及在学校里表现的好坏。

是的,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不是父母的教养方式,而是孩子身处的环境、他所获得的“社会资本”。罗伯特帕特南,在科尔曼的基础上,把社会资本从个人层面上升到集体层面,并引入政治学研究中,写成了著名的《独自打保龄球》。

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里讲到《教养的迷思》的时候说,家长为孩子想得太多太远,并不说明就能把孩子教好。

那么父母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无能为力了吗?当然不是。

父母可以决定孩子和谁交往,在他们还比较小的时候,可以选择比较好的社区,好一点的学校,让他们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群体。

不过话又说回来,所有的育儿理论,甚至是成年人的生活手册,其实都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无法作为绝对遵循的金科玉律。

那么回到养育孩子的问题上,到底是“陪伴”还是“工作”呢?那天毛大庆的女儿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我的爸妈虽然不怎么陪我,可是每当我想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他们就说,去吧,你能行的!”

在《鞋狗》一书中,1962年,24岁的菲尔·奈特萌发了一个近乎疯狂的想法,他想创造属于自己的跑鞋帝国。但在最初,他希望能去看看世界,因此必须得到父亲资金上的支持。

“行,你去吧,巴克。”

父亲在听完他的计划之后,说出了这句话。而后,他用向父亲借来的50美元创业,一手将耐克打造成一个年收益超过300亿美元的企业帝国。

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里,回忆小林校长每天都会对她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她说,“这句话对我的鼓舞无法计量,如果没有进入巴学园,没有见到小林校长,恐怕自己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被自卑的心理所包围,怀着这种无法适从的心理知道长大。”

因此,与其纠结在是“多陪孩子”还是“去工作”这个两难的问题上,不如在日常的生活中为孩子赋能,全然地去信任他。

同样的,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作用可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但父母至少可以在孩子每一次尝试的时候,说一句:去做吧!你能行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