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仓颉造字需要突破三大关键难题
2019-05-13 | 阅:  转:  |  分享 
  
标签:

仓颉造字需突破三大关键难题?评论?

?3532527622012-05-3112:20:14[回复]?[删除]?[举报]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宇宙万象)的认知,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种抽象的结果在人的大脑中构成了系统的图式,那就是人类的语言系统,他是介于有思维的人与客观世界万物之间的桥梁。马先生所言之三个环节,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从具体到抽象的完美升华过程,一个约定俗成的从偶然到必然的合理过程。面对一只活灵活现的鸟,中国人称之为“niao”,而英美人则称之为“”.??客观存在的鸟,?表音表意的文字,有思维的人,这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认知过程的完美链条。

?

?

仓颉造字需突破三大关键难题??马贺山

?----还原历史,揭示真相之一

?

仓颉造字是前所未有的人类史上的一次壮举,其困难很大,

仓颉从受命造字始,前后共抓住了最关键的三个环节,并很好的进行了解决,使他造字大获成功。他需要解决哪三大难题,才能造出字来.

?

第一关键难题:仓颉是怎样从发现鸟迹到发明创造象形文字的?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基础.

?

仓颉受黄帝之命,制字.字什么样连他自己都不清楚,但他知道,在结绳上下力,是完不成造字任务的,他必须跳出结绳的圈子,因为结绳与记录口语不搭界.要把黄帝的命令,记下来,就得寻找新的方法,这个方法究竟在哪儿呢?他日夜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废寝忘食,一晃几个月过去了,他想了很久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这一天清晨,他推门一看,眼前白茫茫一片,远山,村落,森林,都披上了一层银装,大自然美丽极了,仓颉往远处漫步走去。当他走到村外的雪地上,几只五彩斑斓的山鸡,从树上扑楞楞的飞落下来,在雪地上觅食,接着又有几只麻雀也落在了不远处,啄食,雪地上留下了一片片山鸡和麻雀的足迹,突然有三只梅花鹿跑过来,立即惊飞了山鸡和麻雀,三只梅花鹿也飞快的消失在树林中,原来后面有两个村里的猎户,手持弓箭,匆匆赶来。他们径直朝树林方向奔去。仓颉赶忙上前拦住他们,问道:“你们是不是在打鹿?”猎人回答:“是”。仓颉问:“你们怎么知道小鹿往林子里跑去了?”猎人回答:“这雪地上不是留下了小鹿的足迹了吗?”仓颉急忙低头看去,一串非常清晰的小鹿足迹,从脚下的雪地上,延伸到远处的树林方向。仓颉似乎悟到了什么,他继续问道:“这是什么足迹?”猎人答:“鳥迹.”仓颉问:“什么鳥迹?”猎人答:“山鸡的。”仓颉又问:“这个?”猎人答:“麻雀的。”仓颉问:“这个?”猎人答:“兽迹。”仓颉问:“什么兽?”猎人答:“那不是野牛的兽迹嘛。”仓颉拍了拍脑门:“说的太好了!说的太好了!”他弯下腰,仔细的辨别着雪地上的鸟兽足迹,他高兴极了,似乎有了一个不小的发现,就是这个看似很平常的发现,却让日后的一个东方大国的子民蒙昧开启,智商大增,国家一跃为世界之林,就是这个很小的发现,为日后的文字的发明创造,提供了千载难逢的一个契机。

?

仓颉回到家里,拿出一个瓦罐,倒上水,将一把红土放入里面,做染料,用木棍沾着自己泡制的墨水,在桦木皮上写着画着各种各样的鸟兽足迹,然后拿给人看,请猎人指正。

?

这些足迹都给了仓颉那些启示呢?它们都有固定的形,固定的义,固定的音,一般人是分辨不出它们的形和义的,更不会发出什么音,然而猎人却能,他不仅能看出是什么鸟兽足迹,指出它们足迹形状的不同,都代表了什么鸟兽,还能叫出名字,发出音来。这个认知过程正是仓颉苦苦寻找的一个方法,找到了这个方法,就是找到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将语言和鳥兽之迹【花纹】紧紧连接起来,仓颉就是通过这座桥梁,才发明了象形字,让天下人都知道了黄帝的命令。

鸟兽之迹到底都给了仓颉哪些启示了呢?

【一】纹理【花纹】的异同,可辨别出不同的物体。

?通过猎人的辨识鸟兽足迹,捕获猎物这一过程,使他认识到了鸟兽足迹【花纹】能代表鸟兽之名称,它有固定的形,有固定的义,还有固定的音。各种鸟迹、兽迹,人迹,物迹,各有各的固定的形状,永远混杂不了。只要抓住它们的外部特征,就能反映出世间各种物体的本质。

【二】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外部特征,抓住这一特征,就能代表这个事物,这个特征是可以通过不同的花纹,表现出来。

【三】用一种工具,将固定的花纹{道道或线条}刻划或摩描下来,保存下来,供人辨认。

【四】鸟兽之迹尽管有固定的形,固定的义,甚至固定的音,但它的局限性很大,它是自然形成的,数量有限,自然界的很多事物没有遗迹,用鸟迹的方法受到很大局限,仓颉要想记录更多的有形的物体,就必须跳出鸟迹,兽迹的圈子,发明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工具,重新启用新的花纹,以物分类,归纳,整理,突出其物体的外部形状特征。

只要描绘出此物的花纹,就能叫出此物的名称,明了此物的意义,这就是象形文。【即许慎所说:依类象形谓之文,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总之,仓颉从受命造字,到他发现了鸟迹,鸟迹具有跟文字一样性质的特征,那就是集形、音、义于一体,有固定的形,有固定的音,有固定的义,三者缺一不可。仓颉发现了鸟迹,就是发现了象形文字,仓颉从发现鸟迹到创造象形文字的过程,是他寻找到了一座通往文字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可以让他达到胜利的彼岸。这是仓颉造字的第一次飞跃,他在造字上跨上的第一台阶。有没有这个桥梁,非同小可,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

?

?

山鸡足迹

?



麻雀足迹

森林中的小鹿足迹?

?

?

第二个关键难题:象形文{包括指事字}都是名词,记录语言光有名词还不行,还要有动词,动词往往都是无形的,只可会意,无法用象形造字法表现,仓颉得启用新的造字方法.

?

在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象形文使用时期,使用之后,才发现存在着巨大不足.《汉书·古今人表》:“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最早的文字只记录帝王名号,连辅佐大臣的职名也不记录.这可以看作是文字发明时,出现的一种情况而已,但很快就被仓颉发现并及时得到纠正.

?

?

?有了几百个物的象形文,还是不能记录语言,为什么,文与文之间,都是名词,还缺少动词.世界是流动的,变化的,发展的。没有动词怎么行?人每天都在行动,每句话都得有动词,没有动词无法记录口语。他还得再创造一种表示动作的新的花纹。怎么才能找到能与动词相匹配的花纹呢?仓颉找了好长时间,也未找到合适的花纹,最后他在自然界里,观察到了雌鸟和雄鸟交配,可以产生小鸟,文字也是有生命的东西,象形文都是独体存在的,独体和独体之间也可以互相搭配,互相组合的呀.他恍然大捂,茅塞顿开.他用创造出来的象形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符号,用其字形或字义,重新匹配在一起,组成一个新字,表达此字的意思.这让他找到了一把钥匙,动词的大门向他洞开,里面除动词外,还有介词、连词、副词、助词、代词、形容词、语气词等,凡是口语中的词汇,都能在新字里被发现。【即许慎所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



?第三个关键难题:仓颉尽管发明了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造字法,造出的字很有限,仍不能满足朝廷的需要,应用范围很窄,所受局限很大,他必须突破瓶颈,将形与声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大量的形声字,,换句话说,字不够用.大有吃不饱的感觉。他还要造更多的字,以解决温饱问题。怎样才能造更多的字呢?他从农民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的农事活动中,受到很大启发,他也要选一颗文字的种子,让它发芽开花,结出更多文字来。这个种子字就是形音组合字,从此文字开始有了偏、旁、部、首,分门别类,形声字一串一串的出现了,就像打开了闸门,各种不同的形声文字滚滚而来,一发不可收拾。

从此字与字之间,可以组词,造句,写文章,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形声字的出现,使记录语言成为现实。【即许慎所说:形声相益谓之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今天我们使用的文字百分之九十都是形声字,可以说仓颉创造的形声字造字法,为汉字完成完整的文字体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仓颉造字的第三次飞跃,也可以说,跃上了第三个台阶。至此仓颉解决了造字过程中的三大难题,最后才登上了文字的高峰。?

?

总之,仓颉从受命造字始,前后共抓住了最关键的三个环节,也是造字过程中出现的三个老大难问题,仓颉很好的进行了解决,最终使他造字大获成功,并得到黄帝的批准,在朝廷和全国推广施行,从此华夏民族迈进了人类文明的门槛,并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

献花(0)
+1
(本文系象牙文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