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影、透视 500年前的5月,达·芬奇去世。他为世界留下了太多美丽的东西,他是无法被替代的艺术家。 我们比较熟悉的达·芬奇形象,基本上来自于网上那幅著名的自画像,所以一提起列昂纳多,我们总是想到一个哲学家般的睿智长者。 ![]() 达芬奇自画像 但是,他实际上是一个爱好“黑科技”的时尚boy~ 在当时的时代里,达芬奇绘画远超越人类艺术知识所能及的范畴,创造出了违反绘画原理的技术和作品。 ![]() 这都是因为,他以透视学为基础。 透视?难道是《赌神》里能看清对方牌面的透视眼镜吗? ![]() 别想太多,透视学是关于如何彻底体现肉眼功能的知识,也是他对世界透彻的观察方式。难道你没有发现,他的画正是达芬奇超自然的思维,对事物的观察与洞悉能力,使之在绘画上的造诣绽放异彩。 达芬奇的绘画作品令我们惊叹,仿佛携带着望穿一切的透视眼睛,万物的规则如数字般清晰明了,呈现其眼前。如同偷了造物主的造物指南,看穿了大自然的所有本源。 透视学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原理很简单。我们一起和达·芬奇学习什么才是透视学吧。 线透视 达·芬奇把透视学分为了三个分支。线透视是第一个分支。 这个方法被用来研究当物体远离眼睛时,体积看来会变小的问题,也被称为缩形透视。 ![]() 总的来说,就是四个字:“远大近小。” 《蒙娜丽莎》大家都熟悉,但是你注意过画的背景吗?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后面的山崖、小径、石桥、树丛逐渐延伸到遥远的深处,直到模糊,看起来更真实了,这个艺术表现手法的确不简单。 ![]() 《蒙娜丽莎》达芬奇 远处的景色和天空,真实还原了人们在空间上的视觉感受。 近处的主体部分非常清晰、明确,人物的每一部分在这幅画中,占比较大,最容易一瞬间抓住你眼睛。远处的山峦树木看起来虚虚实实,没有焦距,仿佛连成了一片,存在感极低,丝毫不会分散你的精力。 总的来说,就是重视人类“真实的视角”,让作品用“眼睛”看世界。 什么?你觉得没那么夸张?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没有透视感的作品都是什么样。 ![]() 《逃亡埃及》乔托 ![]() 《希律王屠殺無辜嬰兒》乔托 在达·芬奇之前,很多画家的写实作品里,不包含线条的纵深感。这样反而显得平面化,没有特别真实的感觉。 ![]() 《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梅因德尔特· 霍贝玛 而到后来,透视法开始流行,作品中才开始出现纵深感。 这就是达芬奇黑科技第一支线——线透视的使用效果,让画面有层次,贴近人的真实眼睛。 色透视 第二个分支:色透视。 在达·芬奇以前,画家们无论远景近景都画得很清楚。可是达芬奇不断观察,发现由于空气的阻挡,物体距离越远,形象就会更模糊。 同时,他还发现了滤镜的作用。例如蔚蓝的空气,使远处的山脉看起来葱茏。眼睛透过红玻璃看世界,所见的一切都被染红了。 ![]() 墨镜——最直观的人工滤镜 那么,远处的东西画小了,背景细节不就被省略了吗?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达·芬奇进行了一些改变,比如一定距离后物体偏蓝,越远色差越严重,产生了形状的虚实变化、色调的深浅变化等艺术效果。 这也可以用《蒙娜丽莎》举例。 ![]() 《蒙娜丽莎》(剪裁版)达芬奇 你看,这副画里的背景主要是冷灰色调。色彩透视的主要规律是近处色彩对比强,保持本身颜色,色调比较暖;远处色彩对比减弱,本来颜色变弱,趋向灰色调,一般是青、蓝、紫的冷灰色调。 近景的山是黄绿色,中景是灰绿色,远山是灰蓝色......近处的树木、建筑色彩关系明确而强烈,远处的山因为空气变成蓝灰色,与远山相接的地平线色彩更加朦胧。这样的处理既吻合人们的视觉感受,又能在画面上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 ![]() 《夜间的露天咖啡座》文森特·梵高 梵高在《夜间的露天咖啡座》中,将整个画面分成两部分,画面上方以黑蓝冷色表现夜晚的天空,画面下方则以橙黄暖色来表现咖啡馆的灯火明亮。整个画面的冷暖对比非常直接,具有强烈的色彩效果,使得画面充满色彩的活力和生机。 色彩的冲击是非常直观的,一个地方离你很远,看起来就暗,离你近的东西就亮。 绘画非常需要作者输出主观思想,用眼睛保存那一刻的景色,然后再表现给观众。所以,欣赏绘画作品不仅仅有视觉享受,也有心灵沟通后的精神享受。 隐没透视 最后一个分支“隐没透视”,主要给我们解释了事物为什么会愈远愈模糊。 隐没透视是指在你的视线范围内,越远的景物,轮廓越模糊,原本的颜色会被背景色同化。 这次不用达芬奇的作品举例了,来看看下面这位意大利的天才画家卡瓦拉乔! ![]() 《亚伯拉罕献以撒为燔祭》卡瓦拉乔 近看的时候,会觉得人物主体的轮廓非常清晰,头发胡须甚至根根分明。可当你把目光放到右上角的时候,看到的只有模糊的美。 ![]() 《亚伯拉罕献以撒为燔祭》(剪裁版)卡瓦拉乔 这种隐隐约约的感觉反而显得更加真实,就好像你正在看着远方。 凡是观众能临近细看的画,所有的细节必须精确的画成,近处的物体尤其需要用清楚分明的轮廓线与背景区别开来。 较远的物体也肯定得画好,但边界要稍微模糊些,也就是说清晰度差一些。 ![]() 再远的物体也要注意相同的原则,首先模糊的是轮廓,然后是结构的细节部位,到最后,无论形状或色彩都把它统统模糊了。 就好像近视眼一样,看远处的东西会自动虚化周边轮廓。这或许也是一些同学不戴眼镜时,总感觉自己瘦了的原因吧。 ![]() 达芬奇用透视学绘画,为描绘真实空间提供了一双科学的眼睛,完全是遵从了人的肉眼机能,真实的表达场景。 只有你把事物看的透彻,才能有最真实的体验、最直白的表达。 达芬奇的“黑科技”特色,在于他突破了原来的绘画方式,将人眼中的虚实呈现在画中,更像我们平时接触的现实社会。 同样,这儿也有一位“黑科技”式画家。 ![]() 《PROZESS-2019 NO.1》马晟哲 马晟哲不只是注重计算机的外部表现,更是进入了计算机的内部世界。他通过描绘计算机程序的崩溃,将其紊乱数据留存下来。 ![]() 《Landscape-2019-No.26》马晟哲 看着这复杂的图案,反而能更简单的发掘内部规律,用全新的方法观察生活,你或许能得到更多。 ![]() 《World-2019-No.6》马晟哲 ![]() 《Landscape-2019-No.25》马晟哲 ![]() 《World-2019-No.3》马晟哲 ![]() 《World-2019-No.1》马晟哲 ![]() 《PROZESS-2019 NO.2》马晟哲 观察事物的内部,拒绝被表象迷惑,坚守内心,了解世界。 艺术家:马晟哲 ![]() 1985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2008毕业于大连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获学士学位。作品曾入选莫斯科金蜂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平行展“色温”、ICOGRADA等展览,其作品在法国(亚洲艺术博物馆)、土耳其、莫斯科(MOMA)、圣彼得堡、韩国、香港K11等国家和地区参加过展览。作品发表于VIEW、NewWebPick、VISION等媒体。 作品深受国内外明星所喜爱。国际羊毛局(The Woolmark Company)将其作品作为2014年时尚流行趋势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