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历史悠久,拥有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和民族文化资源,是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摇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后有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回纥、黠嘎斯,室韦、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呼伦贝尔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优势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及在这片大草原上繁衍生息的少数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旅游从本质上看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中国北方大多数少数民族是游牧民族,他们的文化可以归纳为草原文化。生态道德是草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草原游牧民族认为万物都有灵性,大自然中某一个物种和某一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不能做孽。畏敬自然和严禁毁灭性的行为是他们的行动准则。 如何挖掘民族文化,实现文化旅游完美融合,这是个难题,又不能回避,特别是在草原文化与草原旅游的结合上,一方面草原景观的单一性需要文化去填充,另一方面,我们有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但在做的时候又往往不知如何做,总也找不到切入点。这一方面与我们草原文化的特征——缺少大型地面遗存有关,另一方面与我们对文化的认识有关。 在呼伦贝尔各类文化中最有魅力的文化是草原游牧文化。草原游牧文化是呼伦贝尔民族文化的核心,其精华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兼容并蓄的人文观,表现特征是开放性和流动性,这与中原地区稳定的、保守的农业文化构成鲜明对比。解读文化必须了解文化赖以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能脱离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谈文化。任何地区的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都离不开其所产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文化产品的开发必须依托其自然与社会环境,文化离开这两个环境就失去了载体,就是魂不附体。自然环境决定了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自然环境决定了人文文化特征,呼伦贝尔地广人稀的环境、复杂多变的气候、大起大落的温差,让人不得不随季节、逐水草而游牧,这种生产形式培养了人们豪放的性格,开阔的心胸。呼伦贝尔这种环境特点、生活特点、性格特点反映在文化上,就产生了呼伦贝尔独有游牧文化特征——“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勇于开拓的进取观,崇尚武力的英雄观,俭朴为荣的生活观。 游牧文化的这些特性和特征决定了草原上不可能留下大规模的文化遗存和历史遗迹。然而,呼伦贝尔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样离不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我们与其拼命去找大体量大规模的文化遗存和建设大规模的文化建筑景观,不如把视野放在我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上,如果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呼伦贝尔的自然环境,草原、牧民和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部族、三少民族的存在,就是我们最大的文化载体。 近年来呼伦贝尔重点打造蒙古之源——蒙兀室韦以及蒙元文化,蒙古之源是呼伦贝尔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定位,独具特色的历史地位给呼伦贝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基础。但蒙元文化对于呼伦贝尔来讲缺乏特色,与内蒙古其它地区没有差异性和优势,对蒙元文化的认识差距和盲目的随从严重影响了呼伦贝尔的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造成了众多蒙古文化的乱象,旅游没有能够准确传播呼伦贝尔独有民族文化,文化也没有能够提升旅游的价值。在呼伦贝尔民俗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中最具特色和最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则是游牧文化及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民俗、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少民族民俗。在内容选择上,重点开发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和三少民族的经济民俗:如畜牧业习俗、狩猎习俗、居住习俗、服饰与餐饮习俗等;社会民俗:如婚俗、岁时节庆、人际交往习俗等;信仰民俗:如宗教文化、禁忌习俗等;游艺民俗:如口承语言、民间歌舞、游戏竞技民俗等;在历史文化方面,重点应该选择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史。 文化旅游不仅是商业行为,也是一种基础文化主题的表现活动,它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体验行为。所要开发的产品必须具有知识性、审美性、独特性和可参与性。开发历史文化产品必须尊重历史事实,能给游客提供正确的知识。开发民俗文化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重视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的挖掘,坚持文化性、民间性、参与性原则,不能一味求“俗”求“异”,如把蒙古族的饮食文化解读为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强迫游客喝酒等等。呼伦贝尔的民族文化是在各民族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传承和流播的过程中,总会引起一些内容和形式上变化,过分强调民族文化的传统性,而忽视民族文化的现代发展形势,会使一些民族文化退回到初始形态,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产生约束和负面影响。还要正确对待旅游价值和考古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之间的关系,一些具有重大考古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民俗与历史文化遗产不一定具有重大的旅游价值。开发时必须慎审对待,如陵墓、古墓群等,旅游从总体来说是快乐文化,应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挖掘健康向上快乐的因素。综上所述,不是所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都能或都可以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必须有所选择。 传统文化,现代解读。从产品特征看,对文化和艺术内涵阐释得越有特色、越通俗,受众面就越大,就越容易取得成功。相对于呼伦贝尔主要客源——城市常住居民来说,大多数旅游者对呼伦贝尔文化产品的需求往往表现为民族性、通俗性、特色化、大众化。开发文化旅游产业,不是给游人上历史课或民族文化课,旅游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玩中学,玩中体验。应依托呼伦贝尔牧民的真实生产生活场景和保存较为完整的游牧文化特征,发展观赏型畜牧业,可考虑建设畜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大型游牧文化公园或游牧文化旅游区。传统资源,现代产品。比如前几年的草原大型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可视为是把蒙古族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成现代化的视听产品的一个案例,“实景演出”是产品,“成吉思汗”是品牌。我们的民族服饰、歌舞、那达慕等传统资源都可开发成现代产品。传统产品,现代市场。把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比如牛肉干、奶食品等以现代化的加工和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手段做成旅游产品;传统蒙古包改成牧家旅店、民宿;传统的蒙式分餐更适合现代人的健康食品要求;传统的骑马放牧与现代的马术运动等都能找到传统产品与现代市场的结合点。发挥文化差异优势。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文化差异程度对不同的旅游形式影响不同,可以放大差异和缩小差异的方式适应不同需求。如果是观光游,两地文化差异越大,吸引力越强,对于到呼伦贝尔来旅游的游客来说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差异自然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所以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建设应该以自然为主,不需要太多的人为建设;搞度假游,两地差异越大,吸引力越弱。度假休闲游客的需求是在同一个文化圈里。这就对我们搞度假休闲游提出了新要求,传统蒙古包、顿顿蒙餐肯定不能满足度假者的要求,需要建设现代化的、高档次的旅游接待设施,如建设中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景区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以外,能够提供现代化的舒适的服务设施,有效缩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 草原既是自然景观,又是文化景观。草原没有牛马羊,没有牧民,就是纯自然景观,有了牛马羊,有了牧民,有了蒙古包,就是人文景观,就是文化景观,牧民的生活就是活的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呼伦贝尔旅游应该做到场景化模拟与真实生活情境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旅游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更多的把文化常态做为产品,而不局限于把文化表演和展示做为产品。多做生活方式,少做文化展演,多做历史记忆,少做历史赝品,多做开放社区,少做封闭景点。欧洲的许多旅游胜地都是原住民的生活区,正是这些原住民的生活区,成就了其文化的永恒魅力,也成就了旅游的持续发展。 场景化模拟是演示性的,有些项目还让游客参与其中,演示过程既是制作过程,也是出售过程,有些项目则是纯粹的舞台演绎。优点是集中演绎,用最少的时间,最集中的场合,展示最精华的部分;缺点是失真,具有舞台效果。 真实生活情境则是原居住民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原居住民的生活社区,是一种深度体验,让游人住下来慢慢品味。优点是真实,给人体验深刻,是最可持续最有持久吸引力的方式,缺点游客耗时多,但这也正是旅游目的地所谋求的,对社会整体环境要求高。国外通常是后者,如前举新西兰、北欧,我们也应朝这个方向发展,尤其在强调社会化运营和民生的今天,这应是方向。以上两者都属动态开发。 静的方式主要是建设和利用博物馆或民俗展览馆,用实物、图片、仿造品构成,以陈列的方式展示。 以呼伦贝尔草原独有的多民族草原文化为基础,以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原则,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体,以科学的信息化大数据为补充,大力引进投资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呼伦贝尔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将是呼伦贝尔草原可持续发展之路...... 行动者|有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