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亭惨案”遗址位于凤山县平乐瑶族乡,未通公路前,这里是百色、凌云、乐业等县通往凤山的交通要道。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领导人黄伯尧就在这里建立了凌云县第一个乡农民协会和第一支农民自卫军。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又在这里建立了凌云县的第一个基层党支部以及赤卫军组织,使之成为凌云县的革命腹地和指挥中心,是红七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第三营与反动武装进行战斗的主要区域。 1931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初四),敌人动用了2000多兵力开始向海亭进犯,连续攻打了几天,柳石山、坡夜山两个阵地被敌占领了。在干香山战斗中,许多军民惨遭杀戮,赤卫队员黄日那、王的成(女)各抱一名敌人跳下悬崖,与敌同归于尽。牛尾洞是海亭乡境内的一口石山洞,洞中避居着50多名老人、妇女和小孩,由王士平、潘日彬两位红军战士负责护卫,武器是一支粉枪,一支长矛和洞中的乱石头。凭着险要地势,守洞军民奋力击退敌人的多次进攻。敌强攻不下,遂将海下屯的民房拆掉,在机枪强大火力的掩护下,把茅草、干柴和辣椒、烟叶搬到洞口点燃,一股股浓烈的辣椒烟火直灌而入。洞内椒烟滚滚,洞外又有敌人的机枪封锁,军民无路可逃,烟火燃烧了几天几夜,最后有47人被活活地熏死,只有3人幸存。遇难者的尸首在洞里横七竖八,惨不忍睹。凶残的敌人仍不甘休,又继续搜遍海亭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沟,几天之内,抢到的财物无数,还抓捕了革命群众数百人,捆绑吊打,要他们招出红军及红军家属的下落。狠毒的敌人还将9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剥光衣服,丢在那把屯下面一块冰冻的烂泥田里,任由严寒饥饿折磨而死。 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屠杀,红军、赤卫军坚决与敌人血战到底。2月下旬的一天,红军营长李天心、“敢死队”副队长黄相成带领11名敢死队员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福才屯将敌营部哨兵干掉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敌营部和连队,左右开弓,一阵砍杀。敌营、连长也都成了刀下鬼。这一仗歼敌27人,缴获步、手枪27支,子弹1000多发。敌营、连部被红军夜袭后,心惊胆战,不敢再在海亭驻扎,将营部撤回平旺。 撤离前,敌人进行了野蛮的报复,叫嚷“铲草除根、血洗海亭”。2月28日,敌人在海亭乡拉开了空前规模的大搜山,将抓捕到的400多名群众集中到三大屯(即福才、海下、那弄)前的两块稻田里排队,由黔军负责警戒,民团挥舞着大刀逼问红军的下落。革命群众默不作声,怒目以对。面对英勇不屈的人们,敌军官下令将群众统统杀掉,398条生命就这样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 敌人在围剿海亭期间,除了这次规模空前的大屠杀外,还分别在海下屯大田屠杀了80人;在牛尾洞用辣椒烟熏死47人;在那弄屯山麓屠杀17人;在那弄屯道路两旁屠杀134人;靠近山脚处屠杀20余人;在莲花山杀屠30余人,还有其他零星屠杀难以计数,制造了震惊广西的“海亭惨案”。 1935年5月,上海市某中学地理教员田曙岚来广西游历时专程到海亭乡采访,他在《广西旅游记》一书中,对海亭惨案的幸存者有一段真实的记述。“当某军屠杀之时,有妇女数人,被刀砍入颈部大半而未伤其食、气二管,有被刺刀刺入腹、背而未损其脏者,彼待倒地后,忍痛不啼,且抑制动弹、呼吸,佯为已毙,入夜由尸堆中逃出,始得复生。……彼等颈部伤痕犹宛然可见,一妇苦笑对余曰:‘先生,你看我的命长不长?’……” 田曙岚先生还作了这样的概述:“总计,X军XXX部队此次屠杀海亭无辜良民共达900余人。一乡元气,为之尽丧,迄今生存者,不及当年三分之一。”这起惨案使海亭乡38户惨遭灭门,24户人家背井离乡,40多名男女被敌人拉去外地出卖,全乡田地荒芜了7年。 “海亭惨案”遗址已被列为凤山县“红色旅游”景点之一,县委、县人民政府在该遗址上修建了一座简易的纪念碑。
“海亭惨案”纪念碑,纪念碑后(即山脚处)的大田,就是海亭惨案遗址
![]()
当年敌人集体屠杀400名海亭无辜民众的地方 |
|
来自: lanshanlaohan > 《广西革命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