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强大了 人民才能腰杆硬” 91岁女抗战老兵忆往昔峥嵘岁月

 万斯里 2019-05-13

今年91岁的王芝兰老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17岁,她就参加抗日战争,为民族解放孜孜不倦;20岁,她参加解放战争,担任随军后勤。在部队,她勤奋好学,专研医术。1954年,安徽洪水泛滥,她为救治伤员,举家从山东迁至安徽。这一搬,就是一辈子……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她曾被授予“共和国创立者”的荣誉称号,也获得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记者见到了这位既平凡又不平凡的老人,聆听她讲述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鹿鼎

王芝兰展示自己的荣誉奖章。

参加妇救会 传递信息联络爱国组织

1928年12月,王芝兰出生在山东省临邑县东吕家寨村,那时候家里条件十分差,常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她6岁那年,母亲离世,7岁时,奶奶也离开了她。从此,王芝兰就一直跟随爷爷生活。尽管没有机会读书,但连绵的战火,不仅让王芝兰锻炼出一颗坚毅的心,也让一颗革命的种子在她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

1945年2月,王芝兰的大妈妈(父亲的嫂子)来到王芝兰家做客,言谈中,她得知大妈妈在齐河县八区谭家村参与妇救会工作,这让17岁的王芝兰心动。尽管工作的地方离家有8里路程,“但一想到能够参加革命,全身就有使不完的劲!”说起当时的想法,王芝兰依然记忆犹新。

加入妇救会后,王芝兰主要负责信息联络工作。她告诉记者,联络工作并不简单,需要百分百的责任心和勇气。“我们做的是隐蔽工作,没有固定地点联络,这就需要专人传递信息和代码,稍有不慎,信息外流出去,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于是,王芝兰想出了不少好主意:她将信息缝进衣服里,塞进袜子里,不断向外传递信息和联络各方爱国组织。

“我那时候个子小,年纪轻。就算在外面跑,那些日本兵也不会注意到我!”在抗日战争的高潮中,王芝兰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团结广大妇女,奔走呼号,支援抗战,只因她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芝兰(前排右一)山东兖州滕县康复医院战友合影。

义无反顾参军 只为心中的当兵梦

1948年,济南解放。山东渤海军区需要后勤人员照顾随军家属的子女,王芝兰的军人梦重新点燃了,“既然无法上前线,那就让那些上了前线的战士没有后顾之忧。”她义无反顾地报了名。随军保姆、看护员、洗衣员……王芝兰在后勤卫生部干得热火朝天。她告诉记者,能够圆当兵梦,自己喜不自禁。工作之余,王芝兰更是选择继续学习,在渤海军区的卫生学校里钻研医疗技术。

抗美援朝期间,大批伤病员涌入山东兖州滕县康复医院,一时间,医院护理人员奇缺,急需支援。王芝兰主动请缨,前往医院救治伤病员。验血型、输液、发药、安抚伤员,王芝兰将卫生学校所学的全部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尽管忙碌,但她觉得,能够帮助前线战士,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在医院工作期间,王芝兰认识了自己的爱人刘绍文。1954年,王芝兰与刘绍文结婚,成为一对医疗夫妻。

王芝兰与爱人刘绍文合影。

举家迁铜 成立第一血防站

1954年,安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后血吸虫病蔓延。1955年1月,刘绍文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安徽铜陵抗洪救灾,治疗血吸虫病。“那时候,我们大女儿还没满月,但为了医疗事业,我还是鼓励丈夫前往救治受灾群众。”王芝兰说,本来丈夫说好3到6个月就会回来,可半年过后,丈夫依旧在铜陵治疗血吸虫病患者。

“既然丈夫为了事业奉献付出,我也不能拖他的后腿!”1956年3月22日,王芝兰举家迁到铜陵,毅然加入救灾大队。

“得了血吸虫病就会四肢消瘦、肚子肥大,但当时铜陵的医疗条件很差,根本查不出病因!”王芝兰等医疗人员的支援为治疗血吸虫病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他们每天一遍遍地采集标本、化验粪便、进行治疗……血防站的工作十分辛苦,每年三四月至初冬,需要下乡采集粪便标本进行化验。没有车,王芝兰就徒步;没有路,王芝兰就一脚深、一脚浅踩出一条路;到了地点,王芝兰就地搭棚,挨家挨户地收集标本。

由于粪便的特殊性,常常要等很久才能等到一个样本,所以,这些在外人看来肮脏不堪的东西,成了王芝兰心头的宝贝。“车翻了,人翻了,粪便都不能翻。”她这样形容这些在她看来异常珍贵的标本。

1960年腊月二十九,王芝兰等3名队员前往天门山治疗血吸虫病患者。当日大雪纷飞,山路十分难行,风吹在脸上如同刀割,但王芝兰却在一天内跑完了三个大队。大年三十,王芝兰回到家中,却发现肉早已分完,自己一家人的年夜饭无米下锅。“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在年三十只能给他们煮稀饭。”说到这里,王芝兰眼泛泪光。

王芝兰的辛苦没有白费。终于,在她和全体救灾医疗同志的共同努力下,铜陵市第一所血防站成立了,血吸虫病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王芝兰(着格子衣)在铜陵天门山为血吸虫患者治疗。

忆往昔 惟愿祖国繁荣富强

1981年,王芝兰离休。如今,91岁的她身板硬朗,精神奕奕,言语清晰,眼光明亮。离开家乡多年,王芝兰仍然是一口山东腔。她说,从1956年来铜至今,自己已经在铜陵居住了60多年,见证了这个地区的历史变迁。王芝兰说,原来道路很窄,有些路段别说是车,连人都过不去。现在人和车各行其道,道路也越来越宽敞。住的房子也从原来的草房变成瓦房,再到如今的楼房,出门散步的环境也更加漂亮了。

追忆往昔,王芝兰表示,自己一直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只要有机会,她总会告诉儿女,凡事不要追名逐利,有多大力量就为人民尽多大责任。在王芝兰的教导下,她的子女都事业有成。谈到对祖国下一代的期许时,王芝兰感慨地表示,希望下一代忠于党、忠于人民,学会珍惜,学会感恩,为人民服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王芝兰激动不已,她说,祖国步入新时代,希望国家更繁荣,民族更富强,人民的生活更幸福,更有获得感,“因为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底气足、腰杆儿硬。”(路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