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心”为学的“潮范另类”代表,明代圣人王阳明

 渐华 2019-05-13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

以“心”为学的“潮范另类”代表,明代圣人王阳明。

提起“圣人”两个字, 相信大部分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孔子、老子、朱熹这三位显学大家。 但是现如今“火遍了”商政两界的古代“红人”却并非以上三位,而是明代心学创始人:王阳明!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从未出现在人教课本上的王阳明突然走红网络, 王阳明将“心想”,作为人类“知与行”的主体,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学理论。 深入了解王阳明之后,你会发现他所创立的“心学”是一个极为精妙的哲学的宝库,。

其实早在明清时期,王阳明就已经成为了影响时代的圣人贤者, 晚清政治家左宗棠曾说:“阳明先生,其事功,其志业,卓然一代伟人,断非寻常儒者所能几及。”曾国藩、蔡元培等明清文学大家也对王阳明视作为“偶像”。

但这位“大众偶像”年幼时却是一个“十分另类”的孩子。 王阳明直到五岁还“不会说话”,他的爷爷认为他有语言障碍,便想测试一下他的IQ, 爷爷发现无论是百家姓还是千字文,王阳明都背的有模有样, 于是便问王阳明“平日里为何沉默不语”?

王阳明说教书先生告诉他“言多必失,多说不如多作”。 爷爷听后大为惊奇,断定王阳明年少持重,将来必成大器。

果不其然,王阳明这位另类少年的心中有着“不平凡的梦”, 旁人家的孩子读书识字只为了考取功名,而阳明则是为了“开宗立派作圣贤”!

王阳明在十二岁时问教书先生:“人生第一等是什么?” 教书先生说:“自然是考取功名,状元及第” 王阳明摇摇头说:“人生第一等是读书作圣人”!

抱有圣人之志的王阳明在学习了《礼记-大学》之后,开始模仿朱熹先生的“格物穷理”, 于是便在竹林中观察竹子七天,想悟出“竹子的道理”,谁知直到饿晕了,还没有悟出来, 醒来后的王明阳对“圣人”的话产生了怀疑,并出现了“不如自己做圣人”的想法。

王阳明坚持实践,并敢于质疑“圣人之言”的做法得到了梁启超、孙中山的赞叹,并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王阳明28岁时,在父亲的安排下考中进士,官居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步入仕途的王阳明仍然没有忘记作“圣人贤者”的梦。

《孟子-战国》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王阳明也没有逃过《孟子》这口“毒奶”。 明正德皇帝登基后,太监刘瑾权倾朝野,以刘瑾为首的宦官们干涉朝政为祸百姓。 言官戴铣,御史薄彦徽等人上书弹劾刘瑾、高凤一伙,结果引火烧身被判死刑, 圣人都敢质疑的王阳明自然不会把昏君放在眼里, 王阳明启奏正德皇帝请求释放戴铣等人,结果吃了一颗核爆瓜,被刘瑾重则四十大板后被贬官,发配贵州龙场当师爷。

王阳明在前往贵州的路上,遭到了刘瑾手下的行刺,王阳明跳入河中假装溺死才逃过了一劫。

经此大难的王阳明逐渐怀疑人生,遂在龙场的山洞凿了一副石椁,日夜澄默端坐其中静心悟道。

突有一夜!王阳明冲出山洞开怀大笑!向天高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阳明结合了儒家(仁心)、佛家(善心)、理家(慧心)三家法学悟出了“心即理也”的道理, 认为无论经历了多么大的苦难,只要当事者心境不变那么“善恶、喜怒、黑白”皆不会变。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一语成缄,道破人生玄机。 从此,伟大的哲学理论“心学”诞生。

明代文学徐渭曾称书圣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阳明则“以人掩其书”—— 意思是,王羲之的书法的名声掩盖了他本身的才学, 而王阳明则是才学的名声,掩盖了他精妙的书法造诣。

其实王羲之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王阳明的书法也是笔如游龙,只不过他们身上最大的优点掩盖住了他们其余的长处。 然而渭曾的说法并非没有根据,因为据考证王羲之与王阳明之间其实是亲戚关系,王阳明是王导的四十世孙,而王导则是王羲之的伯父。

王阳明的与众不同、坚持理想成就他一世的“圣贤之名”,困难与磨难只不过是一层薄薄的虫茧,只有不断的攻伐自我,磨练意志才能有朝一日破茧而出,一鸣惊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