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又追着看了几集韩国的综艺节目《超人回来了》,真的是挺欣赏我之前在《这个爸爸在韩国圈粉无数,每次被娃逼疯的时候他却这么做……》里提到过的爸爸朴柱昊。我多多少少看了一些亲子综艺节目,里面有钱的爸爸很多、有耐心的爸爸很多、会讲道理的爸爸很多,但这么“幼稚”的爸爸,却很少。 朴柱昊一家,都是特别“幼稚”的风格。早上起来刷牙,一家人一起拿着牙刷当麦克风,忘我地K歌 女儿要玩装扮游戏,爸爸也兴致勃勃地把自己装扮成了人鱼公主。 擦乳液也可以变成游戏,把女儿逗得哈哈大笑。 假装要把女儿扔进水里,和女儿一起尖声大叫。 六姥爷是那种比较严苛的性格,总是一本正经的摆出大人的姿态,在我记忆里几乎不太有和爸爸打打闹闹、笑成一团的画面,所以我蛮羡慕这种会和孩子一起玩的“幼稚”爸爸。 我有个朋友是个很认真的妈妈,怀孕的时候看了很多育儿书。她女儿刚出生那段时间,她老想着要怎么锻炼精细动作、大运动,怎么给她读故事、听音乐,做的事情全都带有功利性。直到有一次她抓着女儿的手摇来摇去给她唱歌,她女儿觉得很好玩,突然爆发出了银铃一样的笑声,特别特别开心。 她跟我说:你还记得孩子第一次真正笑出来的样子吗?那种整个五官好像被雨水灌溉的花朵,完全舒展开来、充满了笑意、放着光的样子,好像在说:妈妈,我真的好开心。在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误区。最滋养孩子的、对孩子最好的,不是知识、不是道理,而是这种纵情的大笑。 现在的父母说实话,挺焦虑的。尤其是一些新父母,接触的信息太多了,孩子还没生下来,已经给自己规划好了一张“好妈妈图纸”,准备一分钟都不要浪费地培养孩子,把每一个场景都变成教育的场景。 《游戏力》的作者科恩博士就在书里说:有些家庭的生活很正常,就是缺了些热情和欢乐。做父母,需要一点活力、一点情趣、一点童心、一点幽默。 想一想,每时每刻都在被教育的童年,是多么荒芜啊。需要得到滋养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大脑,更是他们的心灵和生命。 怎么能做到这些呢?其实就是幼稚一点,和孩子一起玩、一起疯、一起闹。 邓超带孩子特别刷好感,就是因为他舍得放下身段跟孩子玩。让女儿给自己涂指甲油、扎小辫。 孙俪娘娘走的也是这种“幼稚疯格”。 父母“幼稚”一点的家庭,一定是笑声特别多的。父母越“幼稚”,孩子越喜欢和父母在一起。 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定海神针。在这样充满欢乐的亲子关系里,即使你不知道什么科学育儿理论,教育也错不到哪里去。 “幼稚”的父母,还特别擅长保护孩子的童心。 我很喜欢大众汽车几年前的一个广告,叫《小小黑武士》。广告里的小男孩,装扮成了黑武士,他幻想自己能拥有黑武士的超能力。然鹅……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孩子的失落。吃早餐的时候,娃儿还不死心,给面包施展魔法的时候,大家看妈妈的表情,就差翻白眼了。 这时候,爸爸回来了。 “原来我真的有超能力!” 那一瞬间孩子不可置信的心情,可能比一万句“你要自信、你要勇敢”的说教都来得有效。 钱钟书的女儿钱瑗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爸爸逗我玩儿》。 在她的文章里,爸爸钱钟书就是一个顽童,经常在她睡觉的时候,用毛笔在她脸上画胡子、在肚皮上画鬼脸。他还喜欢玩“埋地雷”的游戏,在女儿的被子里面藏玩具、小梳子、小镜子,钱瑗经常措手不及,但又哈哈大笑,然后再乐此不疲的一一“扫雷”。所以钱瑗小时候和爸爸关系最亲密,一起读书一起玩闹,是一对无话不谈的好伙伴。 孩子最最开心的时候,真的不是逛博物馆、听音乐会的时候,而是和爸妈疯成一团的时候。那样的快乐,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这些儿时积攒的欢乐,会成为滋养孩子一生的营养,成为最宝贵的回忆。将来孩子会不断想起的,一定不是爸妈教了我什么,而是和爸妈一起大笑的日子。 我相信,他们也会把这种快乐,带到他们的亲密关系、他们的家庭里去。 “幼稚”的父母,真的是孩子一生的幸运。 放下身段,放下功利心,只是单纯的,和孩子疯玩一场吧。 END 六姥姥六姥爷虽然都不是特别“好玩”的性格,但是因为六姥姥一向的教育理念都是后劲足比起跑线重要,所以小时候我有很多疯玩的时光。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说起小时候的事,会觉得那些上树掏鸟、下河摸鱼的经历太珍贵了。 虽然现在孩子的竞争压力和我们小时候不可同日而语,我也不赞同让孩子什么都不学零基础入学给人虐,但是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冲突。在每一天里,预留一点“疯玩时光”,骑个大马、打个枕头大战,或者仅仅是你追我赶地疯跑一下,其实只需要十几二十分钟就足够了。 时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大人彻底放下大人的架子,彻底放弃去引导、控制、教育孩子的欲望,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全身心地投入。想想你希望留给孩子什么样的记忆:“我爸妈特喜欢和我一起玩”,还是“我爸妈特喜欢教育我”? |
|
来自: 昵称44943940 > 《亲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