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通常在工矿业活动与发展过程中产生。随着国家产业及环保政策的调整,城镇化的加快和居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处于城区和近郊的企业、工厂需要退城进园,企业、工厂、园区搬迁后的场地再利用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遗留场地的污染调查与修复治理变得尤为关键。 一 污染场地概况 我国污染场地类型多且复杂,与矿业、行业及其建设时间、生产历史等有关。污染场地主要分布在城区,也可以分布在居住、商业和公共娱乐活动用地相邻或附近的乡镇,以及生态敏感区等。在现有的污染场地中,有历史(甚至是解放前)遗留的,也有改革开放后新产生的;有的是由国有企业带来的,有的由乡镇企业造成的,也有的来自合资或私营企业。 二 场地调查技术 场地调查技术有样品采集技术、辅助测定技术、样品保存技术、物探技术、样品检测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数值模拟技术等。 三 修复治理技术 四 修复案例分享 五 技术发展趋势 (1)以风险管控为主的防治策略--“依土定用、土尽其用” (2)逐渐增加原地技术--尤其是原位修复技术应用比 (3)单一技术向多技术联合、集成化发展 (4)从“重土轻水”向“土水共治”发展 (5)重金属土壤高级修复技术发展趋势 (6)基于设备化的场地污染快速修复技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落地,土壤修复市场将迎巨大发展空间,土壤修复的产业规模正在逐年增加,土壤修复产业链也正逐步完善。 为系统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实务水平,生态修复网|易修复学院将于5月16-17日继续推出“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技术与项目管理“实践技能系列培训。 届时王兴润研究员、刘增俊副研究员将解读土壤环境政策趋势与场地系列标准,传授土壤环境修复的前沿理念与技术,以具体案例的形式系统介绍场地修复实施的所有环节,讲解调查评估、修复技术筛选、场地修复方案编制、修复工程实施、监理和验收等重点内容和管理要求,提交材料及途径等。 |
|
来自: tiansenlin > 《土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