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成“人”和成“才”

 木香草堂 2019-05-13

文:翔妈

   晚上8点多,我在散步时偶遇朋友夫妻俩,约他们到我家坐,朋友欣然应邀,但要先去接在培训班的孩子。于是,父亲去接,我们在外等。

在与母亲聊天中得知,孩子还在读幼儿园中班。我很好奇问母亲一个正读幼儿园的孩子晚上去培训班学什么?母亲告诉我,每天晚上都有安排,珠心算班、小主持人班、舞蹈班轮着上。

我们等了好一会儿,父亲才把孩子(一个长得很机灵的小女孩)接出来,父亲与我解释说孩子做作业慢,被老师留下做完作业才出来迟了。母亲听后对孩子说:“你啊,做作业又拖拉了,你要向谁谁谁学习,做作业要做得又快又好。”孩子听了嘟着嘴说:“每天都累死了,作业那样多!”母亲说:“现在是打基础,是要累点,以后会越来越不累的。”孩子听了一点不为所动,仍旧嘟着嘴回应:“我不信,以后一定是越来越累的。”

听了这些对话,我差点忍不住要说话,这个话是赞同孩子反对父母如此做法的话,但话到嘴边又忍了回去,一方面是意识与理念的问题,既然孩子的母亲会如此做,一定是基于自己的意识与理念和外界的影响导致的,不会因为一个不是很熟悉的人的话语有所触动而改变;一方面当着孩子的面,很多话语也不方便说,怕引起孩子更大的反感,不听从家长的教导,让家长难为。

到我家后,孩子先把父亲的手机拿着看动画片,直到手机没电,就开始跟着我们大人活动,一直玩到10点半,朋友才带着孩子回家。

待朋友走后,我感到深深的疲累。这个疲累是因为面对朋友孩子的一些行为(孩子吃零食后,随手就扔着垃圾,走到哪里扔哪里;走到房间时,很随意地往床上躺;躺着起来后,开始拉床头柜想要翻东西),却又不能直言相告,每次话到嘴边硬吞回去的无奈与悲哀。

在我一直的教育观念中,随手扔垃圾会比较能够原谅,因为孩子还小,有些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但到别人家随意躺床和去翻箱倒柜是坚决不许可,这都属于非常没有教养的行为,是我教育的原则与底线问题。

我很悲哀地与丈夫说:“孩子的父母只注重智力培养,却忽略了品行与习惯的教养,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啊!”对此,丈夫也深有同感。

沈莉在《发展心理学笔记》写道:成“才”是孩子的责任,成“人”是家长的责任。

所谓成“人”,指的是做人的道理,适应社会的能力,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这是家长指导孩子的,这是家长的责任。孩子没有社会经验,他(她)不懂得这些。虽然孩子成绩是第一名,但是从学校毕业后,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谁都不喜欢,不会说话,不懂得礼仪,做事冲动、唐突,不懂得合作,不懂得体谅别人,再优秀又有何用?这带给孩子的痛苦将是一辈子的。

一个人的气质是从小就培养的,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带给孩子的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在六岁之前,我们家长主要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饮食起居、生活卫生、为人处事、交往礼仪和理财安全等内容,帮助孩子能尽早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以更好的状态和表现,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如果朋友夫妻俩仍旧把关注点只放在孩子的智力培养,不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的未来我深感忧虑。

首先,在六岁之前,我不很赞同孩子天天晚上奔波在培训班上,而且还要在培训班里完成什么作业。3-6岁的儿童,我们一般称之为儿童学龄前期,这时候小儿的身体和心理在逐渐成熟,但肌肉较柔软,力量和耐力较差,容易疲劳;注意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专注力不够。这个时候,要让孩子专注地做较长时间的作业是不科学的,一方面是手的力量不够,容易疲劳;另一方面专注时间也不够长,容易分心。当要求孩子一定要做不是他能力范围之事,要不就拖拉,磨洋工,还会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没信心,甚至厌学。

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着不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省吃俭用花钱送还没上小学的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习,根本没想着效果,更没有想是否真正适合自家孩子,这种行为不仅没让孩子得到受益,反而会害了孩子啊。

其次,生活习惯与孩子学习是息息相关的,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定是有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个生活习惯包含作息习惯,那天是周四,孩子第二天要上学,朋友夫妻俩却在我家逗留到10点半才归家,到家后,还要洗漱,没有11点多无法给孩子弄好睡觉。第二天孩子8点前要到校,如此算来,晚上根本无法睡足8个小时,睡眠不足,哪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呢。在儿子读中学之前,我几乎保证他在晚9点前就要躺在床上睡觉,特别是第二天要上学更是,我晚上几乎哪都不去,就在家陪伴孩子,保证他能够按时按点作业、睡觉。

再来,朋友只注重智力培养,没有关注品行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从深层次来说,是花钱买心安,花钱请别人代劳了。在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里,觉得舍得给孩子花钱就是爱孩子的表现,却不知道,其实孩子更需要的不是在他们身上舍得花钱,而是舍得花时间与精力陪伴他们成长,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品性与行为习惯。

在儿子读小学之前的6年多时光里,虽说我在让他识字方面没有做好,但在其它方面我却很用心地加以引导:1、养成良好的品性,注重为人处事、交往礼仪的培养;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己吃饭、睡觉,收拾整理玩具、房间,按时睡觉、起床等;3、锻炼孩子身体协调能力,这个锻练可以通过折纸、玩玩具、夹珠子等游戏来;4、培养孩子专注做事情的习惯,只要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时,我们要不静静地陪伴着他,或者不打扰让他专注地完成;5、注重思维能力的锻炼,比如语言组织能力,每天幼儿园回来后,让儿子用语言来描述一天幼儿园生活等……

在儿子读小学之前,我给儿子的任务是吃好睡好玩好,很简单的6个字,但真正做到好,却需要我们家长付出极大的耐心与爱心加以陪伴。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凡人生所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的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绝了,不易变。”

我很庆幸,在儿子的这个时期,我非常用心地进行陪伴与引导。

很多孩子在青春期的家长,对于孩子的突然变成问题多多,总是很吃惊与迷惑,为什么原来那个乖巧的孩子会变成这样呢?

我越来越意识到,问题的出现不会是突然的,一定是有因才有果,这个因,就在从小到大我们家长平时点滴的陪伴与引导。比如,朋友的孩子,如果小学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拖拉,甚至对学习没信心,厌学,那么这个因,不是出在孩子,而是家长在孩子幼儿园错误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导致的。

孩子在幼儿时期,正是养成品性与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一个良好的品性与行为习惯将会让人受益终生!希望这篇文章对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家长有所触动与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