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诗词鉴赏选项排查之道:建立联动网络,描述性转译诗词

 山湖微波 2019-05-13

今天接着从2018年北京卷的诗词鉴赏来谈谈怎样运用“描述性转译”的思路破解选项,所以要在选项阐述的中心内容的基础上,描述性的转译诗词内容。

让我们先回放一下试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4】 。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5】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解:【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化用王勃的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5】铜鞮陌:代指襄阳。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错项是:D选项。D项的正确解说,应该是诗人想象冬季的梅花开放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中,李正之到达了蜀地,以此表达的是对友谊的珍惜以及互相勉励的意味。

怎样对2018年北京卷的D项所关联的那句话进行描述性转译?

首先精准定位区域,指导学生动笔把它所在的区域画出来。画出来以后,看它的前面有些什么东西?往前数两到三句话,写了些什么?有没有具体的景物以及其他表示情感的词语?找到了就圈出来。如果后文还有文句,就按这种方式,把后文的文句也圈出来。现在您有没有新的发现啊?你看,有一个词语的网络把你所要解决的这句诗已经包住了。包住之后,这句诗并不是孤立的一句诗,它是基于前面的那些景象,抒发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转到后文去,它又转入了新的一层的抒情。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网络的联动状态。这种联动状态不仅适合在选项的判断上,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仍然适用。在这种联动状态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把刚才圈点的那些关键词、连线的关键词和这句诗本身,全部打通关联起来。

局部贯通之后,其实是描绘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画面。然后再把它跟前后文再贯通。现在其实要解决的是这个位置的诗词。这个位置的诗词中心是“梅花”,其它的是修饰语。把梅花这个词跟前面的“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和“铜鞮陌上三更月”贯通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局部包围。包围之后,进行远距离联动:与这首词最具有直观抒情意味的句子是上阕的“一杯送绣衣行客”关联。这样就形成了诗词内部的词句网络。

过去十多年,我作为大型考试评卷指导组的成员,进行考生答题抽样分析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诗词鉴赏得分很低的原因就是没有进行这的贯通。看到的就是局部的,答出来的情感就是局部情感。当进行了这样的贯通后,学生就不难发现“这时候”是“在送别时”。词人写的是送别时想到的景象。这一系列的景象又作用在这首诗的梅花上面。

现在火候已到,可以指导学生尝试进行“描述性转译”:既要说他的大体意思,又要把自己的想象融入到里面。想象的融入就是基于情感基调发挥式的联想。但这样的转译:“你看,正是梅花开放,万里雪飘,雪下得很深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我。”就缺乏描述性,因为这只是骨骼,它没有穿任何衣服、没有长肉。这不是对诗词的鉴赏,理解性的鉴赏要再进一步,把前后贯通的信息串联:

 

这就把前面的基本情感基调贯穿到这个位置来,又把它前后的内容全部打通。诗词鉴赏要教学生作这样的打通。这一个打通,对局部语句、全诗词的关键点的理解就通了。

链接:

高考命题人思维:一个值得注意的三角关系和选择题的选项怎样生成。

链接:

一文透析高考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的选项奥秘

链接:

不读原文,怎样进行论述类文本选项的准确排查?

链接:

高考诗词鉴赏选择题的选项排查妙招:在脑中拍一部微电影!

链接:

于“平淡处设误”:识破高考命题人在诗词鉴赏选择题中设计陷阱

上述问题,我在拙作《探寻新航路:中学语文的考、学、教、思》中,还有更为系统的论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