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相互攻伐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从未有人去解读过

 昵称25382711 2019-05-13

纵观三国历史,你会发现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哪就是魏蜀吴三国相互攻伐,混乱不堪,但在这个三国分立的天下,蜀的实力最弱,魏最强。但却从来都是蜀在伐魏,而魏却在伐吴,最终是魏只有一次伐蜀,却一战而定,但魏伐吴却如蜀伐魏,也是多次无功而返。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就在大家热议、在不断挖掘之中,你还会发现很少有人关注这个问题。

从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开始,似乎就对益州这个天府之国不感兴趣,一直将其留在了最后,使其落入了刘备之手,才形成了后来天下三分的局面。蜀中之地古来就是割据称王的好去处,当年诸葛亮看到到了,告诉了刘备,刘备却是从此放在了心上,终其毕生而为之奋斗。鲁肃也看到了,告诉了孙权,但一场赤壁之战,最后让刘备抢了先,也是无比的后悔,当然此时孙权也已经有了三江之固,对其影响也并不大。曹操手下谋士如云,在任何史书中,却没有其谋士关于蜀中之地的进言记载,难道他们都是平庸之辈?

其实,史书没有相关的记载也不等于曹操没有想到。当时的天下形势是群雄并起,而蜀中刘璋暗弱,汉中张鲁平庸,二人均无力争夺天下,他们只有凭险固守,根本威胁不到曹操。还有荆州刘表,皆保守自守之人,根本没有争夺天下的雄心,但荆州却是曹操优先考虑要收入囊中的。所以,曹操在占领荆州之后,既没有听取谋士的建议进行修整,也是不顾兵疲民乏,顺势就要攻取江东,结果才有了赤壁之败,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国形成之后,秦岭就魏蜀的天然分界线,无论谁伐谁,都是绕不开秦岭。而进入关中之地也似乎只有子午谷、斜谷和箕谷两条道,不管谁进入此地就会觉得不安全,害怕中了埋伏,所以诸葛亮不同意魏延出子午谷的建议,通常都选择出斜谷或箕谷。秦岭之险、蜀道之难,都成了双方防守的资本,也成了攻击对方的难点,因此,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止兵于祁山,无功而返,从未进入过关中之地。

另外,魏也是看到了蜀弱于吴,对魏国构不成什么大的危险,加上初期有诸葛亮等明臣、能臣,且国力未得到大损,也只是防守,并不急于进攻。但最关键的问题,魏国一直受到了东吴的牵制,根本就腾不出手来对付蜀国。如果细细地看来,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吴在南边搞了大动静,然后趁机北伐的。而魏在初期因为腾不出手,总是让他占上风,一旦南边的威胁解除,则派兵增援,这时诸葛亮大多都是退兵,然后再找机会。

而魏对蜀的征伐只有两次。一次是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休死后曹真接替成为了大司马,他急于建功,便上书魏明帝伐蜀,结果下了将近一个月的大雨,让他劳而无功。最后一次当然是司马昭当权的时候,那时的蜀国已经是国贫民弱,好多年都没有再兴兵北伐了,加上蜀后主昏庸,魏一战而灭亡了蜀。但要说明的一点,此时魏之所以能灭亡蜀,其势大固然不可忽视,主要还是蜀自己累年战争,消耗过度而自己亡国。

曹魏长期和孙吴纠缠而置蜀北伐不顾,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对荆州的争夺。荆州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这是三家都看到了的,昔日诸葛亮为刘备谋划天下时,荆州是其《隆中对》中的关键点,而荆州的重要性,早在诸葛亮之前鲁肃就对孙权做过陈述。对于刘备来说,虽要先以益州为根据地,但热拥有了荆州,北出而争夺中原就容易得多了。但后来和孙权为荆州反了脸,让孙权占有了,刘备要争夺中原,也就只有北出秦岭一线,难度当然也就变大了。对于曹魏,荆州失去以后,无疑于南大门已经向东吴敞开,孙权随时都可以出兵攻击,也不能形成划江而治的局面。尽管魏强于吴,但始终还是没有安全感。

因此,魏国当时的战略重心应该是放在了吴的这边,即使在蜀夷陵之战失败后元气大伤,曹丕也是没有选择去攻击蜀,而是选择了伐吴。当时他派了五路大军,曹休一路险些过江,对吴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曹休在攻击前给曹丕有过一个建议,只是当时没有获得批准,否则那一次吴恐怕就不存在了。事实上,魏吴对于江淮地区的争夺,在整个三国时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曹丕时期有过两次大规模的伐吴战争,孙权在位时期也是五攻合肥,吴给曹魏制造的麻烦远比蜀要大,这就导致了魏将大量的军队都放在了南线,用以防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