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676年8月,万分遗憾的是二十几岁的王勃渡海时溺水而亡。 王勃六岁作诗,具有非凡的文学天赋,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均是不朽名篇。王勃留下的作品共有86篇。 王勃的送别诗自有其特点,不仅有惜怀与伤感的离情别绪,更多的融入了相互慰勉的开阔胸怀,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气势磅礴、雄浑壮阔,成为不朽的千古名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代: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与赏析: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这首诗是王勃最具代表性的一首送别诗作,说是送别其实旨在表达一种慰勉之意。全诗气垫豪迈,意境深远,用词明快清新,表达了诗人的高远的志向与情怀。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唐代: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与赏析: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这两首诗看似通篇写景,但依然能从中看到诗人的惜别之情,富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别薛华唐代: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译文与赏析: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很多艰难的路,匆匆忙忙只有一人去寻路。在千里的行途中悲凉失意,寂寞冷落会摧垮人生不过百年的身体。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我们的生活同样凄苦辛酸。不论是离开还是留下,都会是对方梦中出现的人。这首诗有诗人自叹的仕途坎坷,引申之后的有感而发,因而更具共鸣,同情与劝慰其实是说与彼此。 重别薛华唐代:王勃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译文与赏析:明月照在冒珍珠似的水泡的江水上,秋风洗刷着能把锦缎洗得更好看的锦江。这分别的地方,有楼台,紧靠着又高又陡的江岸;有洲诸,很长很长,长得要跟远天连起来。旅途飘泊,现在要以千里计数了;而凄凄惶惶的情景,看来要陪伴我一辈子了。眼前的穷途末路,只能叫我眼泪洗面;回头看看我走过的里程,也只能叫我潸然而涕。诗人对积压在心头的愤懑全部倾泻而出,诗人用明珠自喻,说明自己仕途不顺。 秋日别王长史唐代: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译文与赏析:这次分别将相隔千里,您的恩情我会铭记终身。本来正在悲秋,又遇上了分别。田野的景色笼罩一层寒雾,山上的光线逐渐黯淡,暮烟升起。我深知难以再挽留你,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泪落。诗人重情重意,对自己有恩的人将离开去千里之外的远方,终是忍不住悲伤而泪流。 羁游饯别唐代:王勃 客心悬陇路,游子倦江干。槿丰朝砌静,筱密夜窗寒。 琴声销别恨,风景驻离欢。宁觉山川远,悠悠旅思难。 译文与赏析:在早晨清静的石台阶前木瑾花开得很繁盛。夜里,窗外密密的细竹呈现出一片冷清清的样子。在饯别的洒宴上,琴声悦耳,消除了离别引起的怨恨。在分手的江岸上,风景入目,便离别的欢乐留驻在你的脸上。客人呢?宁愿跋山涉水,不怕劳困的走完这遥远的路程。而我呢?却被那长长的客居在外的归思所缠绕而难过。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