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胎逆袭记:从马恩河打到三八线的“河马快乐枪”

 不沉俾斯麦 2019-05-14

上次写军博二楼轻武器展区之旅时,提到了被朋友们恶搞为“河马快乐枪”的恩菲尔德M1917式步枪。既然许多读者对此表示好奇,那河马就姑且一写啦。

毕竟甚至发过这种图片

首先说下军博的M1917是哪里来的……这是抗日战争时的美援物资,故事咱们后面具体说。

军博展出的M1917恩菲尔德步枪

衣衫褴褛的士兵扛着M1917恩菲尔德步枪+膛口枪榴弹闭气环,一张河马找到之后就决心要在公众号文章里用上的照片

这种步枪的正式名称是United States Rifle, cal .30, Model of 1917——合众国步枪,.30口径,1917型。

口语上为了方便,有叫“American Enfield(美国恩菲尔德)”的,更常见的叫法则是M1917 Enfield(M1917恩菲尔德)。这种叫法,主要是为区别于美国的其他M1917型号武器(比如M1917勃朗宁机枪),因而要在M1917的型号加上设计者(方)作为后缀。

数据:

总长度:1176mm;

枪管长度:660mm;

重量:4.167kg;

使用.30-06弹药(7.62×63mm),弹仓容量:6发,以5发弹夹装填;

使用M2弹药(151gr,9.8g)时,初速853m/s;

使用M1弹药(174gr,11.3g)时,极限射程5027m。

为什么河马喜欢这种步枪呢?

虽然操作过不少老式武器,但尚无机会触摸真实的M1917恩菲尔德。既然是键盘轻武器爱好者,就少不了看脸(外观)。这种步枪,外形上具备栓动步枪的各种特征,那是相当“标致”——可惜网络上很少有人用这个形容词来描述武器的外形出色了。

橘到不能再橘.jpg

就像帧察那只猫拥有被河马称为“教科书级美貌”那样:

M1917步枪的枪托握把恰到好处,既没有老式步枪的别扭,又没有现代作品那种半手枪握把之造作;

弹仓处的鼓起纤约合度,既没有莫辛步枪的肥大,也不像毛瑟G98平平无奇;

标尺位于后方,有着很长的瞄准基线,没有在枪身中部造成异样凸起;准星有护圈,外形完整;而枪栓的奇特形状,是整个武器外形上的点睛之笔,好似少女轻笑,让这钢铁、木材的组合,有了生机与活力。

不信看图:

我觉得这没有问题

那么这也没有问题了

故意先说外形,是河马习惯的码字风格,也是我东拉西扯、用词诡异的日常。言归正传,M1917恩菲尔德步枪在技术上的特性,也是非常“讨喜”的。

1、机械瞄准具科学合理

其瞄准基线很长,与觇孔式瞄具是一对优秀的组合,立框式标尺有良好的护翼保护,不易产生钩挂,立起时可以进行精细调节,同时觇孔上方视野较开阔,符合常人的获取目标、瞄准、射击习惯。

放倒时的M1917步枪标尺

立起时的M1917步枪标尺

而立起标尺的图上,也能看到准星护翼,这种设计对于轻武器来说,各种部件保护恰当是其一,避免尖锐凸起物钩挂是其二,这就很好。

2、枪机闭锁可靠有效

其枪机闭锁凸榫位于前方,是毛瑟式闭锁凸榫,并且应用与之相似的、不跟随枪机回转的抽壳钩。这种前闭锁凸榫的闭锁强度,要优于后闭锁凸榫。

M1917恩菲尔德步枪枪机,红色箭头所指为闭锁凸榫,蓝色箭头所指为抽壳钩

虽说实践证明,前闭锁凸榫强度对后闭锁凸榫的闭锁强度优势是理论上的,工程上完全可以制造出后闭锁强度足够的枪机;但在无烟发射药出现的时候,由于冶金、材料技术发展不够完善,的确一度出现后闭锁凸榫“难当大任”的情况。

不过李恩菲尔德的后闭锁凸榫枪机,被英国人自己都唱衰(唱出了P13、P14和本文主角M1917恩菲尔德),但还是一直打完一战二战。

SMLE的后闭锁凸榫

总之,轻武器的发展历史选择了前闭锁凸榫,而这种布局依然是当前栓动步枪的绝对主流设计。

多说几句,之所以会有后闭锁凸榫设计,是轻武器黑火药发射药时代的留存。击发黑火药弹药时,其残留量较大(巨量的烟气是一个表征);残留量较大就容易挤占部件活动的空间,黑火药燃烧过程又有吸水的缺点;加之燃烧后的黑火药有很强的腐蚀性,稍微忽略清理武器,就会损坏枪机、枪膛与枪管。也就是说:如果在黑火药时代应用前闭锁凸榫,那么就是确保射击安全的部件容易污损,那真的要命

前闭锁凸榫的夏斯波Mle.1866步枪,蓝色箭头所指的枪栓就是闭锁凸榫,黄色箭头所指的就是闭锁面,制造难度较前闭锁凸榫低

因此,黑火药时代的步枪多应用后闭锁凸榫,使枪机关键部位免受发射药大量残留影响,较少影响后续射击(在军用武器领域,短时间内高频率发射必不可少),也防止事后因故清理不及,导致枪机、枪膛、枪管污损。后闭锁凸榫(指当年的形制)也是在制造难度上较低的解决方案。

但在M1917的时代,已经可以说是“前闭锁凸榫正当时”了。

3、人机功效极佳

相比莫辛步枪几乎可以算没有保险,以及毛瑟步枪的片状保险,M1917恩菲尔德步枪的保险位置非常舒适,射击手不必离开握把,即可用拇指操作——这是源自英国恩菲尔德的设计。

蓝色箭头所指即是保险

而其枪栓向下并朝后弯折,不仅避免了栓动步枪常见的右侧凸出巨大枪栓的问题,同时也处于非常顺手的位置——就在扳机靠后一点。握持武器或发射武器后,扳机指离开扳机护圈,指腹向上卷,即可操作枪栓。

说到开栓,就又得强调该枪在仿毛瑟式前闭锁凸榫枪机设计同时,保留的恩菲尔德设计——Cock on Closing(关闭枪栓时击针就位,下文简称COC)。

毛瑟式枪机的一大特点,就是Cock on Opening(打开枪栓时击针就位,下文简称COO),因此开栓时的最初动作,要压缩击针簧,使击针挂上阻铁,需要较大的力度来操作,普通射手手指力度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可能需要用上手臂的力量。

而这些栓动步枪,都是当年的步兵标准步枪,在战斗中经常需要短时间内射击大量弹药,导致枪机头部分热胀;加上预抽壳段需要将发射后膨胀的弹壳拔出枪膛(主要由枪栓上的杠杆机制辅助完成),再综合COO所需的力度,使得开栓时那个抬起枪栓的动作,非常费力。

而M1917恩菲尔德的COC机制,省去了开栓时克服击针簧所需的力,在平时开栓很轻快;速射时虽然还要面对热胀等因素,但是省力不少。其枪栓开栓所需力度虽然没有李恩菲尔德那么小,拉栓行程也比李恩菲尔德长,但是COC机制+枪栓外形与武器本身匹配,使得M1917恩菲尔德,也可以使用李恩菲尔德家族的传统艺能:中指扣扳机,拇指食指操作枪栓的速射法

Bloke on the Range频道的速射(Mad Minute)演示(图中为M1917的“姐姐”P14步枪,后文将略作介绍)

TFB TV频道对SMLE Mk III/III*的速射(Mad Minute)手法演示

河马的个人操作体验是,COC机制的步枪,往前推压缩击针簧非常轻松,而如果开栓动作需求力度太大太重,就很不舒服。

4、弹药先进,没有底缘

图片就说明问题

底缘弹是落后的弹药形制,相对利于生产,但不利于自动武器(弹匣)使用。M1917恩菲尔德使用的.30-06弹药,虽然是后坐力较大的全威力弹,射程远超过实战中机械瞄具的应用距离,但是整体形制比.303这种底缘弹现代化的多。同样,正是因为使用了.30-06弹药,M1917恩菲尔德的弹仓容量是较为奇特的6发。

以上,就是河马喜欢M1917恩菲尔德步枪的原因。

不过......故事得说完整

M1917的完整故事,还是不能绕开其英国血统。前面说了,相比配用的5发弹夹,M1917恩菲尔德有着6发的弹仓容量,这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点。

M1917恩菲尔德用的是M1903步枪的弹夹,容量5发

一般而言,弹容量都是整数,便于计算,降低后勤工作压力。而弹容量比较奇怪的武器,比如瑞士的K31步枪弹容量为6发,也会配用相应的6发桥夹。

K31的6发弹夹是……酚醛树脂处理过的纸板+金属抱弹口,这精致,非常瑞士

M1917恩菲尔德的奇特弹容量,得从其渊源——英国P14步枪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急缺武器,将其在战前新设计的步枪P14,交由美国来生产。

作为M1917的母型,M1917与P14外观上极度类似,识别特征是右侧枪托有铜片,标记武器的使用单位;表尺座左侧有齐射瞄具

英国人“排队枪毙”传统艺能之“我能射2600码(2377米)”齐射瞄具——图片来自“枪炮世界”网站

P14步枪,全称Rifle, .303 Pattern 1914(步枪,.303口径1914式),是一种应用前闭锁凸榫,但是保持英式传统COC和操作习惯,使用.303弹药的栓动步枪。因为P14使用的.303弹药(7.7×56mmR)有较大的底缘,导致这个鼓起的弹仓位置,只能装5发弹药;而在美国将其改为.30-06这种无底缘弹药时,就能装入第6发弹药了。

P14步枪本身,是“布尔战争战训”的产物。虽然布尔战争的结果是国力强盛的英国获胜,但是布尔人的精确射击本领,他们所用的毛瑟步枪(1893型、1895型)及使用的7×57mm毛瑟步枪弹的表现,给英国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作为一种原本使用黑火药作为发射药的古老子弹,有底缘的.303的确是一种较为落后的弹药,不适应弹匣供弹的时代。布尔战争后的1907年,虽然英国人开始装备SMLE,并使用进一步改进的.303尖头弹(Mark VII),但是他们依旧想要更强、更现代化、使用更好弹药的新步枪。

在1910年8月,英国成立了专门的轻武器委员会,主导此事。经过11式、12式的发展,舍弃了.256口径弹药,这一武器弹药配套体系逐渐成熟。1913年,位于恩菲尔德的皇家轻武器工厂(RSAF)开发出了新型的P13步枪与其配套的.276恩菲尔德弹药(7×60mm弹药)。

P13步枪,外形上也是与M1917、P14高度相似,基本就靠那4个手指槽来识别了

.276恩菲尔德弹药

P13与.276恩菲尔德的组合,的确实现了英国人的要求,精度高、初速快、弹道低平!但也因此产生了特有的问题,枪管发热快、枪膛枪管烧蚀严重。当年的轻武器科技(发射药、冶金、弹道学等)尚不够发达,短期内未能解决这一问题,这就导致这种步枪虽然广受英军试用部队好评,但是仍未到达完善的标准。

一如其型号里的年份(1913),后来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装新弹药是一个极度庞大的工程,在平时就足够让人挠头了——战争爆发时,尤其是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爆发时,贸然列装新弹药,那是后勤工作的巨大灾难。

于是就有了P14步枪,其最主要的改动就是:将.276恩菲尔德这种虽有前景,但是仍需发展的弹药舍弃,回到.303弹药上来。

使用.303弹药的P14步枪

然而即使换回成熟弹药,英国的产能也是严重不足,这种步枪遂被外包给美国生产。美国制造的P14步枪总产量达123万5298支,分包给3个厂家,因为各厂家在生产中有各自的细微调整(这是轻武器行业中非常常见的操作),导致武器零件互换性存在问题。

故而英国人给各个厂的产品都有不同型号名称,虽然大体上被称为Pattern 1914 Mk I和改进型Pattern 1914 Mk I*,但会加后缀,后缀W意为温彻斯特生产,后缀R意为雷明顿生产,后缀E意为艾迪斯通生产。

P14步枪精度很高,其中以温彻斯特厂生产的精度尤其好,因此有不少被改为狙击型,型号为Pattern 1914 Mk I* W (T)

P14的故事可以另外细说,我们还是回到即将登场的M1917上来。作为那时候的世界第一工厂,美国为两次大战中的战胜国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而有意思的是,当美国即将加入一战战场时,他们也发现缺步枪的问题了。

虽然当时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已经交付了84万3千支M1903步枪,但要把几十万棒小伙儿送到欧洲绞肉机里的山姆大叔,仍然需要更多的步兵标准步枪。美国军工决策部门很快决定,与其将已有的P14步枪生产线改为M1903步枪生产线,还不如直接修改P14步枪,采用美国弹药,最大幅度利用现有设备。

前面说了,P14步枪为底缘弹设计的5发弹仓可以容纳6发.30-06弹药,美国人还去除了枪托上的铜片,也去除了没有什么用的齐射标尺,再稍微修改了枪托减重后,这就成了M1917恩菲尔德。

P13、P14、M1917三胞胎的样子,如果不看细节还是相当难辨别的

M1917恩菲尔德步枪总产量达到219万3429支,在这一过程中美国陆军部还对各个厂商生产的步枪进执行了标准化规范,解决了武器零部件通用性问题。

美国海岸警卫队也用过M1917,这图一副“骏马奔驰保边疆”的感觉

虽说M1917恩菲尔德只是M1903不够时的“备胎”,仅仅是“非正式标准步枪”;但是M1917产能充沛,装备数量迅速超过了M1903,使得在一战的美军中,用M1917恩菲尔德的其实远比M1903的多。根据相关统计,截止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在法国的美国远征军(AEF),多达约75%的步枪是M1917恩菲尔德,而非M1903。

虽然“备胎”上位一时爽,但M1917恩菲尔德毕竟不是“亲女儿”。根据《枪炮世界》网站的记载,出于“面子”问题,美军高层决定只保留M1903作为制式标准步枪,M1917恩菲尔德被封存——所谓“因可靠性不足被封存”尚无更多实据,硬要说可靠性影响其评价啥的,那都是很后来的事儿了,下文会提及。

毕竟亲女儿.jpg

二战即将爆发之前,美国启用了封存的M1917步枪并翻新,一些用于新兵训练,一些作为《租借法案》框架下提供的武器,支援欧亚一些国家使用。在二战之初,美军化学迫击炮部队、炮兵部队仍装备M1917,欧洲战场上的美军二线部队也有一些M1917。

说到这支步枪二战期间的国外用户,首先得提英国,有73万4千支M1917被英国采购委员会购入——这也算是“衣锦还乡”了,作为抵抗预想中希特勒登陆大军的国土防卫军的装备,不过显然到最后也没怎么用上;之后就是中国,15万2千支M1917被作为军援交付国民党军队(主要是驻印远征军)使用。

远征军第2军第9师,士兵们统一使用M1917步枪

接受美国顾问训练的远征军的经典图片之一,远征军使用的M1917很多是截短版,较为适合亚洲人体型

相比美国同期提供的M1903,M1917尺寸较小,外形便于握持,射击精度更加出色,因而很受中国士兵欢迎,成为了这一时期远征军的标志性轻武器。

远征军士兵学习分解M1917步枪(下图),相对国民党其他部队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训练保障条件,使得远征军在抗战胜利后也成为我军在解放战争中面对的几块硬骨头之一

随着国民党主力部队在解放战争战场上被围歼消灭,M1917步枪也和其他大量美制轻重武器一道成为“运输大队长”的馈赠。等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虽然M1917步枪在我军的绝对装备数量并不如被称为“花旗中正式”的M1903多,但其更加适合中国人使用的特点,仍然使得它们有机会随前两批入朝部队跨过鸭绿江,并在抗美援朝五次运动战战役中几乎均有参战记录。

直到阵地战阶段,历经战斗损耗,数量越来越少的M1917才被视为旧杂式步枪而退出一线,作为保卫后方交通线的防空哨步枪使用。此时它们相比M1903更为精准的优势难以发挥,而由于这些枪从一线部队后送时往往缺乏备件附件,数量又不及M1903多(此时M1903还可以靠“器官移植法”修理),导致其故障率偏高,反而为对步枪的要求是“首先能打响”的防空哨部队所不喜。

无论是对空警戒还是集火打飞机,无论对人还是对枪,最基本的要求都是“服从命令听指挥”,说打响就能打响

总之,这支外形优美的传统步枪不仅有着“备胎”上位的传奇经历,更是在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有过一席之地,这也算是为河马对这支枪的喜爱加入了一个坚实的理由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