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汉字:登高望远——说“望”

 杏坛归客 2019-05-14
                   

朱英贵

成语“登高望远”是说登上高处,看得更远,常用来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源自《荀子·劝学》:“我尝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当中的“跂高而望”则反映了“望”字的构字理据,至于它的造字本义则不仅仅是为了望远,而是为了对月亮的瞻视或景仰。本文就来谈谈这个“望”字。

一、“望”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望”字的甲骨文字形由三部分构件组成:上部为“目”(类似于“臣”字的侧目之形),中部为“人”(侧面人形),下部为“土”或者“—”(表示高地或地面),整体来看是一个会意字,其构字理据是表示人站在高地或地面之上瞩目仰视。

“望”字的金文字形,有的承继甲骨文形体(如第一个字形);有的又增加了“月”作为构件(如第二个字形),借以表示瞩目仰视的对象是“月”,使得表意更加精准;有的将表示眼睛构件的“臣”讹变为“亾”(“亡”的异形写法)借以表音。

“望”字的小篆字形承继金文形体,其左上部或为“臣”或为“亾”都不影响其原有的构字理据,唯下部将甲骨文、金文的两个构件合为一个“壬”(表示人站在高地或地面之上,现代汉字写作“王”)。

《説文解字》卷十二亾部:“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从亡,朢省声。

许慎对“望”字所解释的意思大致是说,“望”,就是人对于在外流亡的亲人,期望他们返回家乡。它的字形采用“亡”作为表意偏旁,用有所省略的“朢”作为声旁。

许慎的解说,无论是造字本义还是构字理据,都是有失偏颇的。从“望”字的造字本义来看,其左上角的“亡”是用来表示读音的,而其下部是由“人”与“土”结合成的“壬”字(读作tǐng,今写作“王”),“望”字表示的是人立于地面或高岗望月的意思,并不是什么对于在外流亡的亲人期望他们返回家乡(出亡在外望其还也)的意思。它的构字理据应该是由“亡”(或者“臣”)、“月”、“壬”三个偏旁组合起来的合体字。

“望”字的甲骨文字形象侧身之人立于平地或高地之上,竖目,瞳子突出,有仰望瞻仰之意,“亡”是由表示眼睛的“臣”讹变而来的,它或许也含有目光伸向远方之意。很明显,今之“望”字原写作“朢”。“朢”的最下面是“壬”,可知其意为“一人登至高土顶部”;左上角的“臣”是“目”的变体且突出眼珠,意即努力地庄重地仰望右上角的“月”。综合起来,“朢”字有“登高远眺月亮”的意思,后来因为“壬”加“月”即有“登高望月”之意,所以古人便略去象征眼睛的“臣”而以“亡”作为声旁代之,遂有今字“望”字。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努力地庄重地仰望月亮呢?这也许跟月亮神奇的圆缺变化有关。白天的太阳是永远又圆又亮的,而月亮则不同,它有周而复始地圆缺变化的神奇景象,因此人们特别注重对月亮的观察,并由此而产生瞻视,景仰之意,故愚以为,“望”字的造字本义当为瞻视或景仰,不知诸君以为然否,因为只有以瞻视或景仰为“望”字的造字本义,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它的诸多引申义,更何况,这样理解它的造字本义,也是切合“望”字的构字理据的。

二、“望”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综上所述,“望”字的造字本义当为瞻视或景仰例如:“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易·系辞下》)孔颖达疏:“故为万夫所瞻望也。”再如:“是以天下乐其政,归其德,望之若父母,从之若流水。”(《汉书·晁错传》)又如:“日与群臣序立紫宸殿下,亲望穆穆之光。”(唐·韩愈《〈元和圣德诗〉序》)又如:“士夫所望,天子所器。”(宋·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

“望”字由此瞻视或景仰的造字本义可以朝着以下诸方面产生诸多的引申义:

其一,用作古祭名。遥祭山川、日月、星辰。例如:“望于山川,遍于群神。”(《书·舜典》)孔传:“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皆一时望祭之。”再如:“楚昭王有疾,卜曰:河神为祟。王弗祭。大夫请祭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遂不祭。”(《孔子家语·正论》)王肃注:“天子望祀天地,诸侯祀境内,故曰‘祭不越望’也。”又如:“郊望禘尝。”(《淮南子·人间训》)高诱注:“望,祭日月、星辰、山川也。”又如:“望,祭也。”(《广雅·释天》)王念孙疏证:“望者,遥祭之名。”

其二,表示远视,遥望的意思。例如:“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诗·卫风·河广》)郑玄笺:“跂足则可以望见之。”再如:“既惩惧于登望,降周流以彷徨。”(汉·班固《西都赋》)又如:“如春林之绚彩,实一望而写夏。”(唐·窦臮《述书赋下》)

其三,表示声望、威望的意思。例如:“如珪如璋,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再如:“及位望通显,每崇俭素,不尚华丽。”(《晋书·刘寔传》)又如:“关西望第一,郡内政无双。”(唐·岑参《送杨录事充使》诗)又如:“行能术业,卓然高妙,为世所推者,谓之望。”(宋·秦观《官制上》)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指有声望、威望的人或物例如:“梁山、晋望也。”(《尔雅·释山》)再如:“吾子楚国之望也。”(《左传·昭公十二年》)又如:“杜光庭《记》:‘﹝青城山﹞高三千六百丈,周匝一百五十里,蜀山之望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四川一·青城》)

二是特指望族例如:“畿谓卫固、范先曰:‘卫范,河东之望也。’”(《三国志·魏志·杜畿传》)再如:“其孙子实蕃,分布四方。有安定、范阳、太原、南阳……等四十三望,大抵皆良之裔。”(明·宋濂《戴亭张氏谱图记》)又如:“何氏亦有庐江、东海、陈郡三望。”(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下》)

三是指仪容或丰采例如:“有姿望,动必存礼。”(《晋书·郑冲传》)再如:“季通小弟季良,风望闲雅。”(《魏书·崔鉴传》)又如:“适才梦见神仙……详而视之,夺人目精,近之既妖,远之有望,骨发多奇,就者克尚。”(明·汪道昆《高唐梦》)

其四,表示观察、察看的意思。例如:“望其幅,欲其揱尔而纤也。”(《周礼·考工记·轮人》)再如:“望今制奇,参古定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又如:用作中医术语,指察看病人的气色。即“望闻问切”的“望”。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指边际例如:“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吕氏春秋·下贤》)高诱注:“无望,无界畔也。”

二是指视力所及;视野例如:“远村虽入望,危槛不堪凭。”(唐·曹松《冬日登江楼》诗)再如:“楚云一夜真堪赋,鲁国何年入望来?”(明·李贽《望鲁台礼谒二程祠》诗)

三是表示比量、比拟的意思。例如:“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何晏集解:“望,谓比视。”再如:“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礼记·表记》)孔颖达疏:“望,比也。”又如:“参对曰:‘陛下圣德,孰与高皇帝?’上曰:‘朕安敢望先帝?’”(汉·荀悦《汉纪·惠帝纪》)

其五,表示看望、探望的意思。例如:“今日师父赴斋去了,着我在寺中,但有来望长老的,便记着,待师父回来报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摺)再如:“嫂嫂,自从哥哥去后,不曾来望得你。”(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一摺)又如:“黄牛水牛请你搭搭角,把我驼过千山万海去望她。”(刘半农《瓦釜集·月儿弯弯照九州》)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希望、期待的意思。例如:“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再如:“自彼至此,虽远,要皆舟行可至,速图之,吾之望也。”(唐·韩愈《与孟东野书》)又如:“传曰:求忠臣者必于孝子之门,予盖于希文望之。”(明·宋濂《送和赞善北归养母诗序》)

二是表示盼望的意思。例如:“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战国策·齐策六》)再如:“名山显位,望君之来。”(汉·司马相如《封禅文》)又如:“闺草碧,望归客,还是不知消息。”(后蜀·牛峤《更漏子》词)

三是表示希图、企图的意思。例如:“绝其能望,破其意、勿使人欲之。”(《韩非子·主道》)再如:“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后汉书·岑彭传》)

四是表示怨恨、责怪的意思。例如:“又使之望而不得食,乃可以致天地之殛。”(《国语·越语下》)韦昭注:“怨望于上而天又夺之食。”再如:“后蚡使藉福请婴城南田,婴大望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相夺乎!’”(《汉书·灌夫传》)颜师古注:“望,怨也。”又如:“子仪虽失军,无少望,乃心朝廷。”(《新唐书·郭子仪传》)

五是表示望子的意思。望子即店铺前悬挂的招帘,一般多指酒旗。例如:“但遇着一个酒店,便请我吃三碗酒……这个唤做无三不过望。”(《水浒传》第二九回)再如:“开开门面,挑起望子,看有什么人来。”(元·郑廷玉《看钱奴》第四摺)又如:“正德间,朝廷开设酒馆,酒望云:本店发卖四时荷花高酒。”(清·朱彝尊《日下旧闻考》卷三九)

其六,表示对着、向着的意思。例如:“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再如:“日月相望,以明其当。”(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姓争》)又如:“其寺东西南北方五百步,前望嵩山少室,却负帝城。”(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又如:“惟釜山与对马岛相望,为倭寇出入之闼。”(清·魏源《圣武记》卷六)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接近的意思。例如:“逾七望八,年孰非翁,在君无憾,我意不充。”(唐·韩愈《祭窦司业文》)再如:“先生以望九之年,犹灯下书蝇头字,行数十里,不仗扶老。”(明·吴晋《与林茂之前辈书》)又如:“自己也是望六的人了,如今又放外任,不知道几年回来。”(《红楼梦》第九六回)

二是用作介词,相当于至,到。表示趋向例如:“朝之室也,聚酒千钟,积曲成封,望门百步,糟浆之气逆于人鼻。”(《列子·杨朱》)杨伯峻集释引《广雅·释诂》:“望,至也。”

三是用作介词,相当于向,往。表示对象或方向例如:“你索性望我动手动脚的了。”(《红楼梦》第七四回)再如:“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朱自清《背影》)

其七,用作月相名。旧历每月十五日(有时为十六日或十七日),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亮之间,当月亮和太阳的黄经相差一百八十度,太阳从西方落下,月亮正好从东方升起之时,地球上看见的月亮最圆满,这种月相叫望。例如:“望,月满之名也,日月遥相望也。”(《初学记》卷一引《释名》)再如:“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易·小畜》)孔颖达疏:“月几望者,妇人之制夫,犹如月在望时,盛极以敌日也。”又如:“朔必在昼,望必在夜。”(清·阮元《畴人传》卷十四)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用以指旧历每月十五日例如:“惟二月既望。”(《书·召诰》)孔传:“周公摄政七年二月十五日,日月相望,因记之。”再如:“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汉·枚乘《七发》)又如:“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宋·苏轼《后赤壁赋》)

二是表示的意思。例如:“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庄子·德充符》)成玄英疏引李桢曰:“腹满则饱,犹月满为望故以拟之。”

三是表示唐宋行政区划县的等级之一。例如:“改灵武郡为大都督府,上县为望,中县为上。”(《旧唐书·肃宗纪》)再如:“文宗世,宰相韦处厚建议,复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别驾。”(《新唐书·百官志四下》)

根据上面对“望”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望”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望”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望”字的相关成语比较丰富,总数约有150个左右,下面仅择选其中的30个略作归类,其中“望”字的含义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

其一,“望”字表示远视、遥望的意思。例如:

巴高望上——指与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结交或联姻。语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别说是鸳鸯,凭他是谁,那一个不想巴高望上、不想出头的?”

代马望北——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语见汉·王符《潜夫论·实边》:“且夫人重迁,恋慕坟墓,贤不肖之所同也。……代马望北,狐死首丘,边民谨顿,尢恶内留。”

戴盆望天——头上顶着盆子看天。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愿望不可能达到。源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家室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登高望远——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源自《荀子·劝学》:“我尝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吕氏春秋·顺说》:“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东张西望——张:看。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语见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三:“巧儿只为信了卖卦先生之语,一心只想丈夫回来,从此时常走向前楼,在帘内东张西望。”

望尘莫及——莫:不;及:赶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源自《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后汉书·赵咨传》:“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望穿秋水——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源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望而生畏——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源自《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望风披靡——披靡:草木随风倒伏。草一遇到风就倒伏了。比喻军队毫无斗志,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有交锋就溃散了。源自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应风披靡,吐芳扬烈。”《汉书·杜周传》:“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粟。”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望其项背——项:颈的后部。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源自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源自《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犀牛望月——比喻见到的不全面。语见《关尹子·五鉴》:“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一望无际——际:边。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语见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一望无际,似有千里之遥。”

其二,“望”字表示声望、威望的意思。例如:

才望高雅——形容人富有才学,享有很高的声望,不同流俗。语见《旧唐书·陆象先传》:“陆景初才望高雅,非常所及。”

德高望重——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源自《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德隆望尊——犹言德高望重。语见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公才公望——才:才识;望:名望。才识名望可称公辅的地位。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

时望所归——声望很高,为世人所敬仰。语见《晋书·阮籍传》:“卿时望所归,今欲屈卿同受顾托。”

其三,“望”字表示希图、期待的意思。例如:

出人望外——犹出人意表。超出人们的意料。语见宋·叶適《高夫人墓志铭》:“每族里计较家事,极为退懦卑约,示若无有,人或颇忽易,逮其一旦张丰大,出人望外数等,人皆惊不意,以为何术能然,直以为勉强然尔;至其久无不然。”

大旱望云——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如久旱盼望下雨一样。源自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大失所望——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严重丧失威望,威信扫地。源自《史记·高祖本记》:“秦人大失望。”

大喜过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语见《史记·黥布传》:“出就舍,张御食饮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

得陇望蜀——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源自《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源自唐·白居易《寄微之》诗:“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宋·杨万里《晨炊横塘桥酒家小窗》诗:“饥望炊烟眼欲穿,可人最是一青帘。”

喜出望外——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语见宋·苏轼《与李之仪书》:“契阔八年,岂谓复有见日?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

众望所归——众望:众人的希望;归:归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语见宋·陈亮《复陆伯寿》:“舍试揭榜,伏承遂释褐于崇化堂前,众望所归,此选增重,凡在友朋之列者,意气为之光鲜。”

众望攸归——众人所期望和敬仰的。形容在群众中威望很高。语见《《晋书·列传三十传论》:“于是武皇之胤,惟有建兴,众望攸归,曾无与二。”

其四,“望”字表示观察、察看的意思。例如:

迟疑观望——指犹豫等待,不作决定。语见清·李渔《比目鱼·肥遁》:“相公,俞旨既下,就该速速抽身,为什么还要迟疑观望?”

望文生义——文:文字,指字面;义:意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源自清·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空谈臆说,望文生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