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在选择“万年吉地”时,曾遇到了一个特别大的难题,工部大臣们耗尽心血的测量绘制,最终给出的“万年吉地”图却纷纷被慈禧作废,慈禧究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被葬于平安峪的清定陵。同治帝尚且年幼未能亲政,于是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开始主政。自此之后,给两位太后选“万年吉地”的事情,便被摆到了第一重要的位置。 按照清朝祖制,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需要以后妃的礼制,在咸丰的陵区后妃园中找寻陵寝位置。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随着两宫太后手中的权力的增大,她们就不满足于葬在后妃园了。然而两宫太后也明白,想要另起炉灶,构建新陵,此事违反祖制不能明说,只能悄悄地进行,并且要与大臣们达成默契才行。 

工部负责堪舆陵位的大臣们,辛辛苦苦的在清定陵内后妃园寻找穴位,经过仔细的勘测与计算,还真的想出了不少方案。工部主事大臣带领手下日夜绘制工程图,在确认所有方案都准确无误后,立马呈给两宫太后批阅。大臣们本以为两宫太后会非常高兴,可谁知所有的工程图通通被驳回,让工部官员们一时大惑不解。 大臣们慢慢地探听口风,久而久之,才明白了两宫太后的意思,两位太后认为自己居功至伟,不满足于平庸地葬在普通后妃园,而是想各自另起一陵。事情挑明以后,就变得相对简单了,经过千挑万选,两宫太后最终决定分别在普祥峪和普陀峪修建陵寝。 
可此时问题又出现了,在修建咸丰清定陵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过让两位太后各自享用独立陵寝,因而定陵的周围全是坑坑洼洼之地,若是如此建陵,很显然是十分不雅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工部主事大臣决定用填土的方式,人为的建造陵墓地形。在填土之前,需要调整两穴定点位置,建陵工匠们将“普祥峪志桩需下移一丈五尺二寸,西移四尺七寸五分,普陀峪志桩需上移七尺七寸,东移八寸,两穴始能相平”。 
随后便是大肆的填土工作,填地基所需要的土不能出自本地,而是需要运来“客土”(外地土)。“客土”的标准也很严格,需要土质洁净,颜色质地纯正,既要浑厚又不能含有沙质。苦苦寻找之下,工部官员们最终找到了位于东陵南门外南新城西面的土地,在严格的审验下确定了土质合格,这才下令大肆挖取用以填垫陵地。 两宫太后的万年吉地修建工程,从同治元年一直到同治12年,整整用去了十二年的光阴才彻底完工。慈安太后去世后,被安葬在了自己的普祥峪陵寝,此时的慈禧开始独揽朝政,一手遮天后,她的野心开始再度膨胀,她誓要在陵寝建制上再压慈安太后一头。 
光绪21年8月,慈禧再次以陵墓漏水为由,派遣亲信大臣庆亲王与荣禄承办“维护”工作,结果这一次的工程却变成了无处不修,几乎称得上是重建,并且又在各项建制上都做了极大的调整,因而慈禧的陵墓规格要远远高于慈安陵寝。 纵观慈禧的一生,其办事的方法一直极为矛盾,她无论是对同治帝还是光绪帝,她都口口声声的要求遵循祖制。可是,一旦触及到自己的利益时,她所坚持遵循的祖制也就成了摆设,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慈禧的专权与善变,正是她谋得大清帝国权力的捷径,同时也是毁掉清王朝二百多年基业的直接导火索。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